16

2024-04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系列之十二
来源:原创
分享到:

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65e833a6a55f9.png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原总后勤部司令部物资计划管理局副局长张云和我军后勤部门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三十六)张云

6620c615d2b3c.jpg

题跋:胜利果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云绘画作品

1921年5月生,山西闻喜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下赫赫战功。离休前任总后勤部物资部副部长,原总后勤部司令部物资计划管理局副局长。正军职、少将军衔。曾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公益总会顾问,总后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丰台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其书画作品曾参加全国不同单位举办的书画展并多次获奖。被选入册、报刊、杂志等刊物二十余封。2023年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三十七)马名诗

6620cebebcf8f.jpg

题跋:高山流水传知音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马名诗绘画作品

马名诗,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

微信图片_20240319095258.jpg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200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届时谷建华先生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书画展”,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老前辈、老战士们不吝笔墨,题笔创作,收集了近千余幅作品。如今老一辈革命家的书法墨迹,都珍藏在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里,这份独一无二的收藏中的每一件都是生动的历史,抗美援朝主题书画展是红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谷建华曾说:“作为企业的领航人,我深感企业责任的重大,更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大运河翰林集团将继续秉承“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经营理念,和业界同仁以前瞻的战略思维及新锐的视角,打造运河文化“无边界、无框架”的经营方式,不断把运河文化的触角伸向更广阔、更高远的空间!”

(三十八)张应贤

6620e2cdf175a.jpg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应贤绘画作品

张应贤,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志愿军入朝之初,最大困难是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参战后,后勤保障最大的问题是朝鲜境内的运输补给不适应作战需要。1951年1月下旬,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第一届后勤会议。因志愿军后勤工作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这次会议实际就是志愿军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1951年5月,总后勤部、志愿军司令部为加强对志愿军的物资供应与后勤管理,决定成立志愿军的后方司令部,管理在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凡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应归属志愿军后方司令部建制(包括铁路在内),负责军用物资的接收、保管、分配,流散人员之收容,伤病员之后送,医院调配以及医疗、防疫等卫生工作,桥梁道路的保护、修复,通信联络的保证,维持治安,组织警备与防空等一切后方诸勤务工作。

东北后勤成为总后勤部对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物资供应之基地,一切作战有关后勤供应物资,直接向东北后勤部提出领取,东北后勤部在总后勤部统一计划筹集调拨下,对志愿军后方司令部物资供应负完全责任。物资由东北运过鸭绿江至朝鲜边境后,即由志愿军后方司令部负责接收、转运、保管、分配等。在周恩来指导下,东北军区组织召开的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确定把运输工作作为志愿军后勤保障的中心工作,强调“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同时确定增调铁道兵和工兵部队入朝,抢修铁路公路;增加运输汽车以增强运力;增调高射炮兵部队入朝,掩护交通运输;并采取措施建立兵站运输线。为保证战时朝鲜境内铁路运输,周恩来主持与朝鲜政府协商,签订了《关于朝鲜铁路战时军事管制的协议》,建立中朝联合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在联司领导下,统一计划和指挥战时朝鲜铁路运输、修复与保护事宜。

1951年8月中旬,美国空军发动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给志愿军在朝鲜境内的铁路运输造成严重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采取许多重大措施:命令志愿军空军出动掩护平壤以北铁路运输;指示志愿军将在朝鲜的高炮部队主要力量集中用于铁路系统防空作战;增补铁道抢修部队9000人,并临时配属5个新兵团;将国内储备用于修建黄河大桥和即将从苏联到达的钢材调运朝鲜,保证铁路抢修等。采取这些措施,加上志愿军后方各军兵种部队的共同奋战,基本保证了运输任务的完成。美军的“绞杀战”不得不宣告失败,而志愿军则建成了以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相结合,防空、抢修、抢运相结合,从后方物资基地到前线各军的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即形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而解决了运输一直困难这一战略上的重大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周恩来不仅是担负新中国繁重的经济和外交工作,还直接筹划志愿军赴朝作战,实际上是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问题的前后方总策划。雷英夫曾作过过这样的评价:“周总理是名副其实的副统帅兼参谋长。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又有周密的组织才能;既能协助毛主席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一掷千钧地定下战略决心,又能将毛主席的意图和决策,化作严谨细致的技术措施,环环相扣的具体步骤,贯彻到千军万马的行动上,落实为千里之外的决胜事实。正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掌舵和周总理的辅佐,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