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12
看完首博“千载流蕴”运河书画卷展,再看巨幅国画《古运回望图》,带您共同领略大运河文化千年遗韵!
来源:原创
分享到:

675fc2517e3ff.png

《千载流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运河主题书画展》是一场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特别展览,它聚焦于大运河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展品来自全国十余家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和文物交流中心的80余件大运河相关书画藏品。

自春秋末期开凿邗沟起,运河在我国逐渐兴盛,最终成为连接多个流域、沟通多地文化的巨大水运网络,其中大运河作为国家主导开凿和管理的水利工程最为重要,它不仅是一条经济的大动脉,它更是一条跨越千年、承载丰富文化的长廊。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675fc26904491.png

清明上河图 卷(局部)

在本次展出的大运河相关书画中,最值得注目的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此卷《清明上河图》参照了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画中人物超过两千,且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风俗巨作,也是研究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和文化史的有力图证。

其实除了这些名家绘画作品,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创作的《古运回望图》大型画卷也是欣赏运河文化的一幅重要图景,它全长210米、经数十位画家历时数年创作完成。业内有关人士认为,此画不仅弥补了国内对京杭大运河整体描绘的空白,还囊括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白描创作稿、集中创作时间最长的两个之“最”。

675fc2b467def.png

《古运回望图》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世人。长卷以明代大运河鼎盛时期的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675fc28fda1c7.png

北京通州古城--燃灯佛舍利塔长卷赏析

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675fc2e906b7c.png

这幅《古运回望图》是大型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的姊妹篇,百米画卷主要表现明清时期运河沿岸人文风情和历史辉煌。整幅画卷对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服饰、船舶、建筑、景物等进行了细致摹画,再现了明朝兴盛时期喜庆、捕鱼、纺织、农耕、冶炼、守卫、社戏、赶集、运输等市井生活。画面中涉及近万名形态各异的大小人物,千余艘大小船只以及牛、马、驴、飞鸟、鹅、鱼鹰等二十余种禽畜。同时,详细描绘了台儿庄船闸、南旺分水、瓜州船闸、苏州排门水闸等十余个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以及“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姑苏枫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繁花仍得就船看”的微山湖等美景。可谓是“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幅展现“京杭大运河”的辉煌巨作,世界上最长的反映京杭大运河风貌的水墨工笔作品,数百位国家一级美术大师、数十位当代“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呕心沥血的结晶,实为我国当代成就最高的水墨工笔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权威监制,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并成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中国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对其开凿整修,历经1600多年,直至1293年终于完成了这条人工大运河。

让我们随着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版的《古运回望图》一起,沿着运河走过一座座城市,从数千年时光的旅途中抵达,一起领略大运河文化千年遗韵!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