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4-04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原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马真和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三十)马真
题跋:抗美援朝国际精神最□敌,侵略称霸纸帝威风被戳穿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马真书法作品
原名马麟图,曾用名樵夫。1917年12月生,山西徐沟县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起先后任山西工人抗日武装自卫旅一连政治指导员、二十一团三营政治教导员,晋绥军区八分区清太徐独立游击大队副政委等。1943年起先后任晋绥分局交通科长,太原市工委委员,晋绥八地委委员兼城工部长,华北职工总会太原办事处副主任,太原市工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等。1949年4月起历任太原市市委委员兼职工委副书记,太原市总工会副主席,太原市政府劳动局局长,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1951年11月起先后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122厂厂长,西安114厂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经委军工局局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经委副主任等。1973年2月任陕西省国防工办副主任。1978年5月任国家计委军工局局长。1980年4月任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7月离休。2020年2月16日年逝世。
马真青年像
1951年4月17日,抗美援朝烽烟骤起,新中国航空工业应保家卫国之需而生。此前,空军和重工业部先后5次向党中央报送关于建设航空工业的建议。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4月18日,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起步。1952年3月22日,航空工业管理局将121厂飞机部分划出,成立122厂,马真任首任厂长。
马真同志在担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122厂厂长期间,带领全厂职工克服重重困难,边基建、边完成飞机修理任务。在上级的帮助下,抽调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源源不断补充进厂,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奋进的职工队伍迅速形成和壮大起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建筑面积,重建了飞机厂房、跑道和文教生活福利设施,为飞机修理创造了条件,也为工厂从飞机修理到制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3年12月,根据国家批准,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122厂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成为轻型轰炸机工厂。马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对工厂进行了整顿,全面推行工艺规程、建立严格责任制,推行阶段装配到总装。这些措施扭转了生产不均衡、管理混乱的局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提高了工厂修理飞机的水平。马真同志离休后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练习书法,挥毫泼墨乐享晚年,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获得好评,并出版个人书法集,被推选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马真同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十一)张家祥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家祥绘画作品
张家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200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届时谷建华先生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书画展”,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老前辈、老战士们不吝笔墨,题笔创作,收集了近千余幅作品。如今老一辈革命家的书法墨迹,都珍藏在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里,这份独一无二的收藏中的每一件都是生动的历史,抗美援朝主题书画展是红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谷建华曾说:“作为企业的领航人,我深感企业责任的重大,更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大运河翰林集团将继续秉承“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经营理念,和业界同仁以前瞻的战略思维及新锐的视角,打造运河文化“无边界、无框架”的经营方式,不断把运河文化的触角伸向更广阔、更高远的空间!”
(三十二)马湘
题跋:未解征衣又渡江,援朝抗美为家乡,中华儿女豪气在,力迫强虏签约章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马湘书法作品
1928年11月出生,河北省鸡泽县人。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丰台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以后,开始系统地学习书法。从唐楷入手,授课老师有张朴、张霖等,重点是临习碑帖,在欧阳询的“九城宫”上花费的时间最多。1987年离休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除“九城宫”外,上追钟繇、二王,并对颜真卿、虞世南、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頫、魏碑张猛龙及慈寺碑等都作了认真的临习。先求形似,再追神随,同时力争多参加一些书法活动。在长时间的临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欧体为主,吸收魏碑及颜柳成份的劲健、清朗、结字严谨的中和书风。追求平淡无奇,潜心继承传统。二十多年来,从事社会上的书法活动三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36次(最高奖项为华北五省市一等奖),入选各类书展51次,作品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等21个单位收藏。有三篇作品被报纸发表(北京日报2篇、工人日报1篇),作品被刻作石碑两块,作品及简历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朝鲜战争爆发时,人民空军成立还不到一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的土地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美国空军,已经将平壤炸成一片焦土。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由于没有制空权,有限的高射炮不能有效对付敌人不分昼夜的狂轰滥炸,后续部队和后勤给养运输连遭空袭,损失极大。1950年11月,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在沈阳北部的北陵机场和飞机修理厂中,工人们挥汗如雨,昼夜奋战,为把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送到前线拼尽全力。这个飞机修理厂就是“五厂”,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
曾任航空工业沈飞总经理唐乾三唐老,生前在回忆抗美援朝战争时曾说:“为了尽快满足空军装备的需要,当运载飞机散装件的火车到达‘五厂’专用站台后,厂长熊焰就立刻组织人力快速卸车,快速组装,快速试飞。当时我在生产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火车一到,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
在他们的努力下,苏联援助的100架战斗机很快组装完毕,一架架昂首展翅的战鹰,从沈阳起飞,朝着朝鲜前线飞去!志愿军空军的飞机经常出勤作战,但机场距离前线较远,因此,要消耗大量的油料。根据当时的条件,完全靠从苏联运来副油箱是有很大困难的。为此,1950年12月,空军决定由国内自行研制,成批生产供给空军部队作战使用。“五厂”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时既无图纸,又无工具和设备。他们弄来一副苏联生产的副油箱,根据实物测绘图样,又找到一副机翼,作为副油箱的安装对合夹具。但是,没有铝板又给生产副油箱带来了困难。厂长熊焰和党总支书记张世修一起召集技术人员开“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就是东北乡下的窗户纸做成蒙皮,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结果一试验,四处漏油,失败了!后来,他们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谁知一测试,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最后,一位敲制白铁壶的老工人想出个办法,用焊锡把每个铆钉头包住,蒙皮对缝处也全部用焊锡焊死,这样,彻底解决了渗漏问题,保证了副油箱的安全使用。同时,还研究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振动和气密试验。副油箱终于试制成功了!经空军工程部和苏联顾问详细检查,并由苏联飞行员上机试飞、投放,一切正常,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五厂”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及时送到了空军各作战部队。至1951年5月12日,共生产出近万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