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04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原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顾问张大军和志愿军坦克部队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十七)张大军
题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大军绘画作品
1924年12月出生,2012年8月29日逝世,原名张铭,字春荣,山西寿阳潘沟村人。1939年12月入伍,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任西北军区二兵团政治部编辑干事,8月调入中央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参与装甲兵组建工作,12月调任战车一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宣传科副科长。1952年任战车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56年4月任坦克一师政治部副主任。1958年任装甲兵政治部《人民装甲兵》杂志社副总编。1965年12月任装甲兵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75年12月任中央军委装甲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2月被任命为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1981年7月调任装甲兵学院政治委员。1982年9月任总参谋部装甲兵部政委,1984年12月任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顾问。曾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画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荣誉会员。(个人简历信来源:寿阳人物志)
因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特质和天赋,自幼又深受父亲张耀珍的熏陶,所以酷爱书法。从军后,在南征北战的历程中,他边战斗、边创作,墨迹留在了征途中的不少村寨,丰富的创作实践夯实了他书画艺术的坚实基础。离休时,他虽已年过花甲,但并没有停止学习,刻苦攻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并毕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早期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他的书画水平很快提高,创作风格逐渐形成。他把几十年革命生涯的感悟融入作品中,把革命军人的阳刚之美赋予作品——山水花草之间,用画作抒发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刊用和收藏:1999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华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大型书画集》;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展》书画集;2001年全军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党在我心中”书画摄影集;2001年8月入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宝典》并获创作金奖。2002年3月18日,他的梅花作品专辑《张大军百梅书画集》出版。并荣获“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殊荣,还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聘为画家,影响远及港、澳、台地区和一些国家。他为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做出了贡献。
张大军生活照
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军同志一直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及党的革命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文化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中,他的组织领导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出色地完成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任务。
1951年3月,朝鲜战争进入第二年,在志愿军部队的防御阵地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协同作战的坦克分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重型武器,这让志愿军战士感到无比的惊喜和振奋。时任志愿军坦克指挥所宣传科长的张大军曾说:“坦克去了以后,主要任务是布置前沿,加固咱们的前沿阵地,加强火力……有了坦克的地方,布置在那儿敌人就不是那么猖狂了。尽管如此,由于当地地形十分复杂,敌人飞机也时常封锁轰炸,坦克部队的行动依然面临着种种困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坦克部队虽参战较晚,但从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3个坦克师、6个坦克独立团、7个自行火炮团参战,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988辆,参加大小战斗246次,毁伤敌坦克74辆、摧毁碉堡846个。
(二十八)张渡舟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渡舟绘画作品
1928年11月生,笔名静心主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中国书法美术名家称号,曾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
自幼学习书画,临池不辍,后进入西南艺术学府深造,成绩优秀,毕业于西南艺专。多年来研究中国山水画,工笔花鸟,其书画作品散毫取势,积肥墨醒提;其山水画,山石灵秀奇妙、奇松遒劲盘曲、绝景水天一色、写照气韵生动。
融天趣、笔趣、墨趣为一体,师承而不囿于成法,以自然为师而不泥于外象,又善融西法、洋为中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200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届时谷建华先生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50周年书画展”,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老前辈、老战士们不吝笔墨,题笔创作,收集了近千余幅作品。如今老一辈革命家的书法墨迹,都珍藏在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里,这份独一无二的收藏中的每一件都是生动的历史,抗美援朝主题书画展是红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谷建华曾说:“作为企业的领航人,我深感企业责任的重大,更深知市场竞争的残酷,大运河翰林集团将继续秉承“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经营理念,和业界同仁以前瞻的战略思维及新锐的视角,打造运河文化“无边界、无框架”的经营方式,不断把运河文化的触角伸向更广阔、更高远的空间!”
(二十九)马振江
题跋:当年援朝去抗美,万千战友身未归,英勇事迹代代颂,为慰英烈写红梅。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马振江绘画作品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1952年5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第三团经过周密侦察和策划,出动坦克一连10辆T34-85坦克和五连4辆122毫米自行火炮,对美军母孝洞榴弹炮阵地实施突然袭击,彻底摧毁美军的重炮阵地。此次歼灭战中,坦克部队运用“超越射击”的方式,以己之短克敌之长,以零伤亡实现了“山猫吃老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坦克为独立作战主体出击并获得全胜的经典战例。
坦克第三团换装T34坦克仅3个月,就赶赴抗美援朝战场前线。第三团坦克一连奉命协助志愿军第42军124师守卫康平铁原一线。第五次战役后,美军对志愿军阵地施以炮火“饱和打击”,倾泻“范佛里特弹量”。为减少伤亡,中国人民志愿军大挖坑道,连坦克也进入坑道。坦克一连连长黄顺平想摆脱被动,找出敌人破绽,给美军以反击。
他带侦察小组从晓星山到牧馆洞后山,从回山里到平康城一带巡回侦察。连续几个月,黄顺平带队来回侦察数百公里,竟没有找到适合坦克进攻的机会。1952年4月末的一天,黄顺平和通信员在牧馆洞后山步兵前沿阵地上观察,忽然发现封锁志愿军活动的炮弹竟有一些是从铁原西侧的母孝洞发出的。这是美军新设置的一个炮兵阵地,其位置有突破的可能。这个意外发现使黄顺平高兴极了。黄顺平立即带人到母孝洞美军阵地附近侦察。经过几天的抵近观察,他们摸清了美军阵地的炮位、弹药库、电台、车辆、油料、人员及生活设施的具体位置,也清楚了敌人炮击的时间规律。他们又查看附近的地形,形成了一个作战设想。随后,黄顺平立即向坦克第三团作战值班室叶振良股长和第124师师长苏克之报告敌情,汇报了初步的作战方案。坦克第三团决定,由坦克一连担任此次歼灭美军重炮阵地任务,增调五连(122毫米自行火炮连)参加战斗,统一归一连长黄顺平指挥;确定了以“超越射击”的方式打击美军。
5月7日下午14时,黄顺平和五连指导员王松年带着通信员和团部配属的有、无线电话兵等14人来到牧馆洞后山,在一个废弃坑道口设置了战斗指挥所。14时45分,开始向敌炮东侧试射校炮,检验各坦克炮和自行火炮弹着点的间隔距离是否符合规定。此时正值美军炮击时间,美军震耳欲聋的炮声,掩盖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试射声。据炮兵观察站报告,志愿军炮弹全部命中目标。母孝洞内弹药库爆炸,美军惊慌失措,无处躲藏。半小时一到,黄顺平命令停止射击,准备下阶段弹药。半小时后,坦克再次对敌进行猛烈射击。不到10分钟,便完成了炮击美军母孝洞炮兵阵地的任务。黄顺平命令立即按计划撤离,并告知所有电台,战斗指挥所将拆除电台,撤离牧馆洞后山。随后几天,第124师派出步兵与炮兵观察小组,对母孝洞重炮阵地进行昼夜观察。善后的美军没有从这个阵地抢救出一件武器装备,6门203毫米榴弹炮、汽车、弹药、油料全部被毁。此次战斗,志愿军消灭了美军一个重炮阵地(半个榴弹炮营),美军伤亡近百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无一人伤亡。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