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4-06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中国当代作家、诗人魏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七十八)魏巍
题跋:中华好儿女,何惧风雪狂。一战惊天下,打败兽中王!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魏巍书法作品
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1920年3月6日生,河南郑州人。1937年12月加入八路军,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50年2月,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宣传科科长,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1952年,完成中篇小说《长空怒风》。1956年,完成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78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魏巍心潮澎湃,赴朝作战的愿望极为强烈,他摩拳擦掌,创作了十几首街头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些诗作短小精悍、明快凝练、通俗易懂、情感饱满、鼓舞性极强,对启发民众、让人民认清敌人的面目、激起人民对敌人的仇恨、鼓动人民敢于战斗、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等起到了宣传作用。在《蝗虫》中,他把美帝国主义比喻成蝗虫:“又在一块谷地里落下”“咀嚼着,跳着”“还不断把自己歌颂:‘你看我们多么神圣,我们是上帝那儿派来的神虫。’”他提醒人民“当成吨的烧夷弹,在朝鲜,飞腾起无边大火的时候,同志们,不要忘记——朝鲜人和你蹲在一个战壕里,吃苦菜的那些日子”(《不要忘》)。他告诫年轻人“你,听到了炮声吗?青年人!不要光知道幸福,不知道仇恨”(《你》)。他鼓励人们“去!把美国鬼子,狠狠地打死吧”(《去》),“瞄准!那些从华尔街来的,下流无耻的流氓们。看,他们正把火举向房檐,刀上滴滴落着我们邻人的血……”(《瞄准》)。在诗中他表明了自己赴朝的决心,“子弹,到今天,还包在我的血肉里呀!我要带着它,到鸭绿江那岸去”(《今天》)。
朝鲜战场上的魏巍
魏老曾经在某次采访中,详细地讲述了去往抗美援朝前线的故事:
志愿军出征时我刚刚从野战部队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恰逢总政治部正在筹划派一个小组赴朝鲜,具体任务是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有效地了解敌军,知己知彼,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得知后,我主动请缨,组织上考虑长期在炮火硝烟中穿行,文武双全我挺合适,经研究成立了三人赴朝小组:一是新华社的顾问、英国共产党伦敦区的书记夏庇若同志,他自称是英国人民志愿军,一位是新华社的陈龙处长,另一位便是我了。
1950年12月,在志愿军入朝一个多月后,我们辞别家人迎着风雪向隆隆炮声的朝鲜进发了。在战俘营,我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这些美国兵多数表现出极大的厌战情绪,不少人是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他们打了德国,打过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来打朝鲜,挺不情愿。但也有很反动的。但不管立场如何,却都真切地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难对付、最不怕死的军队。我们的志愿军就是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凭着勇敢、不要命地劲头与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综合国力都远远高于我们的侵略者干了起来,是他们的鲜血把疯狂一世的铁老虎打成了只纸老虎。
魏老说:“我们完成调查任务后,给总政写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本可以回国了,但我想上前线,其他二位同志也同意,我们要求上前线。志愿军首长答应了我们。美军凭着强大的空中优势,路被炸得不成样子,即便这样,白天飞机没完没了地倾泻炸药,根本不能行车,只能昼伏夜行。陌生的国土,漆黑的山路,上前线可谓之难。”
前方战士真刀真枪地厮杀,后方既要支前,还要防特防奸。敌人的空中优势确实让我们损失很大,李奇微称此为“空中绞杀”,我们入朝时,空军刚刚组建,高炮部队虽英勇,但敌不过敌机的量大,我们便派了一个师的公安部队,专事防空报警,类似当年抗日时消息树,山头、高地,处处布下我们的监视哨,一旦敌机空袭,他们便鸣枪示警,部队、车辆立即分散、掩蔽,这是活雷达。车过汉江时,桥被炸得不见踪影,要想过江,只得在浮冰上通过,十二月,冰冻的不结实,过?还是退?我没有犹豫,让战士开足马力冲过去,战士非常勇敢,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我们拼了一回。车怒吼着冲上冰面,冰被压的的叭叭乱响。江水从冰缝中涌出来,车后卷起老高的浪花,冲上对岸,我们几个人望着那几道巨大的冰缝,不禁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车摸着黑走了好远,可始终不见我们的部队,心中很是着急,大家互相议论起来,想起曾在路边看见一段长长的草绳,那莫不是敌我分界线?我们立即掉头向回走,回到那里,意外的发现了英文路标,“英国志愿军”夏庇若大显身手,他告诉我们,前方是美军阵地,好玄,差点当了美军俘虏。我们几个人非常庆幸,亏了早顿悟,否则,夏老兄这位洋人也得当俘虏。
东摸西行,终于在汉江南岸摸到了我们一个师的指挥所,亲人相见,分外亲热。而后,夏庇若他们去了汉城,随后就回国了,我则留了下来,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我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我们多少战士被这百倍于惊雷的爆炸声震聋。我踏过被炮弹深翻的阵地,我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三个月,我终生难忘。
(七十九)张文宗
题跋:视山河壮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文宗绘画作品
张文宗,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八十)张荫荃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荫荃绘画作品
张荫荃,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画家,曾任公安部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出版《张荫荃画集》。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