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4-07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志愿军英雄赵力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九十四)彭施鲁
题跋:昔日并肩抗击侵略,今朝携手缔造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彭施鲁书法作品
原名王国梁、王鹏华,1916年1月19日生,河北省武陟县小董村任,1934年作为河南焦作市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受语文老师李长青引导和鼓励,彭施鲁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春天,彭施鲁随自己的老师李长青转学到北京,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5年底彭施鲁被党组织派到东北抗日联军工作,任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的秘书,从此他改名为彭施鲁,转战在通河、方正、依兰、勃利县境内。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东北抗联第4军发展为4个师,彭施鲁升任2师4团政委。1938年1月,彭施鲁调到同归抗联第2路军建制的第7军任1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4月,第4军主力部队西征,彭施鲁留下了任后方留守处主任,带领小股部队在宝清、对青山一带游击坚持了半年之久。到1938年11月间,转移到了饶河。1939年4月,吉东省委下江三人团决定彭施鲁调任东北抗联第七军一师代理政治部主任。1940年,彭施鲁随部队转移至前苏联境内整训。历任支队教导大队政委,苏联红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从1940年底直到1945年8月,东北抗联转入原苏联远东地区,被编入苏联远东方面军,相当于是中国第一支特种兵部队。苏联远东军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检阅部队后正式宣布:“授予抗联教导旅以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的苏军番号。”
1945年9月,彭施鲁带领北野营随苏军返回东北,任苏军驻佳木斯卫戍副司令,后任佳木斯地区党委书记;1946年任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教育长,后任该校第二团、第四团的副团长和副校长;1949年后任第二十七步兵学校副校长;1951年任军事师范学校副校长,中央军委军校编研处处长、总参军校部和军训部副部长;1974年任军体学院院长;1979年3月任国防科委司令部副参谋长;1982年2月任国防科委顾问,1985年1月离休。1955年,彭施鲁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彭施鲁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由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和朱可夫纪念章。2005年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09年11月7日彭施鲁在京逝世,享年95岁,彭老的一生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九十五)王序准
题跋:《雄风》
援朝抗美鏖战艰,正义之师定克魔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王序准书法作品
王序准,第二炮兵原技装部纪委专职副书记,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
(九十六)廖云甲
题跋:保和平卫家乡浴血神威垂青史,反霸权助邻邦惊天伟迹冠古今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廖云甲书法作品
廖云甲,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1953年7月,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个13人的志愿军小分队在夜色掩护下突袭并全歼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团部。这就是后来被搬上屏幕的传奇故事“奇袭白虎团”,而赵力合正是当年“虎口拔牙”的急先锋。
赵力合,1931年出生于河北任丘北汉乡赵范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志愿军坚持“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敌我双方呈拉锯态势。此时,多抓几个俘虏对志愿军下一步作战很有帮助。1952年夏,赵力合所在班受领上山抓俘虏的任务。一天晚上,在较多兵力佯装攻山吸引敌军主力的同时,赵力合所在班从山后偷袭抓俘虏。不料,敌军早就撤离了山头,志愿军大部队扑了空。接到后撤命令的赵力合发现一个树墩有些异样,上前查看,发现后面藏着一个南朝鲜士兵。赵力合立即报告班长,这时南朝鲜士兵突然扑上来掐住赵力合的脖子将他压倒,两人厮打在一起。最终赵力合与赶来的班长制服了南朝鲜士兵,将其俘获。由于俘虏来之不易,此次“战斗”赵力合荣立二等功。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南朝鲜当局叫嚣“北进”“单独干”。为了把敌人逼回谈判桌,7月,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制定了突袭南朝鲜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的计划,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带领赵力合所在班奉命执行这个“虎口拔牙”的任务。小分队分成三组,赵力合是第一组组长,具体任务是消灭“白虎团”的警卫排,为第二、第三组直捣“白虎团”团部扫清障碍。
杨育才乔装成“美国顾问”,赵力合等12名侦察员化装成护送“顾问”的南朝鲜士兵,兵分三组,直插敌纵深。敌人炮火密集,小分队避开公路,沿壕沟迂回前进。途中,小分队意外抓获一个落单的南朝鲜士兵,获知了敌军的联络口令,顺利通过敌人几道岗哨。
进入“白虎团”团部二青洞时,小分队与前来增援的南朝鲜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车队遭遇,小分队立即发起袭击。由于小分队化装成南朝鲜士兵,敌军一时分不清敌我。趁敌慌乱之际,小分队冲过车队,直扑“白虎团”团部。赵力合带领第一组越过团部直奔后山的敌军警卫排,第二、第三组埋伏在团部周围等待赵力合的枪声示意。“我们不说话,见到南朝鲜士兵就打,对方就喊叫,哪里有喊声我们就打哪里。”赵力合回忆说。敌警卫排四散溃逃,赵力合带领第一组进行追击,直至将敌人全部消灭。与此同时,杨育才带领第二、第三组冲进团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仅用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战斗。等到赵力合赶回团部时,小分队已将面目狰狞的“白虎团”团旗缴获。后来,这面团旗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此次突袭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19人。小分队圆满完成任务,为金城战役取得胜利作出突出贡献。是役,赵力合荣立一等功。(来源:中国军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