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5-05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时任志愿军文工团员的曲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百五十三)曲云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曲云绘画作品
曲云,1928年11月8日生,山东省牟平县人,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44年考入胶东实验学校。1946年被胶东文协文工团招为演员。1950年,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指导员兼演员,1954年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1956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长于塑造各种类型的老年妇女形象。代表作品有《激战前夜》、《突破乌江》、《苦菜花》、《山村新人》、《岸边激浪》、《雷锋》、《哥俩好》、《英雄虎胆》、《林海雪原》、《五更寒》、《英雄坦克手》、《奇袭》、《烈火真金》、《长空比翼》、《解放石家庄》、《药》。1976年,在电影《山村新人》中饰演张二婶 ;1978年3月,在电影《女交通员》中饰演郑大妈 ;1984年,参演师伟执导的电影《失去的歌声》;1988年,参演张勇手执导的电影《柏油路上的战争》;1993年,参演王冀邢执导的电影《乡亲们》;1997年,在历史古装剧《康熙微服私访记1》中饰演连锁娘 ;2003年,荣获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2020年3月23日,曲云去世,享年92岁。
1950年的时候,胶东文协文工团跟新组建的空政文工团合并了,曲云进了新团里当演员。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曲云主动请缨,想要到前线去支援。那时候,曲云已经是团里的指导员了,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提交了结婚申请,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她这么做,其实心里有着自己的打算。她知道,前线危险重重,但作为军人,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国家出一份力。而结婚,对她来说,既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安排,也是为了更好地投身到战斗中。毕竟,有了家庭的牵挂,她可能会更加坚定地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就这样,曲云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纷飞中,既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她的决定,虽然简单直接,但却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曲云提交的结婚申请,组织很快就给批了。不过,慰问演出队马上就要去前线,所以他们俩连婚礼都来不及办。老团长包干夫知道了,直接跑到食堂,亲手给他们擀了两碗面条,就这样,他们俩就算正式结婚了。
婚后仅仅三天,曲云便告别丈夫,乘坐大闷锅火车赴长春支前。出于革命的需要,她毅然决然投身前线。初到长春,曲云身体一度无法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突发高烧下肢瘫痪,甚至连续昏迷三天三夜,在紧急救治下才保住一命在丹东机场安顿下来,但她已不再适合前往朝鲜战场,领导安排她留在丹东机场为即将远征的志愿军战士们演出《英雄的阵地》等精彩节目。在抗美援朝期间,曲云虽怀有身孕,但仍坚持为战士们连续演出。直至临产前,在爱人牟春高的劝说下,她才满怀不舍地返回后方。
其实文工团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娱乐表演。他们还承担起了对敌宣传的重要任务,用艺术的形式瓦解敌军士气。这支不拿枪的特殊队伍,用艺术和文化为志愿军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存在,让枯燥的战地生活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志愿军文工团在这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用文化艺术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战地交响曲。三年战争期间,文工团共组织演出达到15000余场。这些演出覆盖了从前线到后方的所有战区,为数十万志愿军将士送去了精神食粮。战后统计显示,志愿军文工团创作了超过200首战地歌曲。这些作品中不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钢铁洪流进军歌》等传唱至今的经典曲目。
(二百五十四)王桂荣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王桂荣绘画作品
王桂荣,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二百五十五)冯思映
题跋:血汗浇开太平花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冯思映绘画作品
冯思映,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离休,1984年参加京市崇文区开办了老年大学,1987年参加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并被评为创作研究,从此开始参加一些研究会组织的社会活动,如各种书画展,逐渐被邀请参加笔报刊约稿和书画册入选等等。参加各种展出约百次,并在《北京晚报》、《中国人口报》湖南日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29幅作品,另有50余幅被选入各种书画此外还有多幅作品捐赠社会公益事业,数量达500至600件之多。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