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5-08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原鞍山市关工委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团长、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时任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7连司号员郑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百九十二)贾休奇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贾休奇书法作品
贾休奇,1924年2月生,河北省涞水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工队队员、区农会委员、县抗联会农民部长、专区抗联组织部长,营教导员,团特派员,团职副政委。战残7级。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处长、设计院院长兼政委、部办公室主任、副部长、部长(正军职)。是中华诗词学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总后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副会长。2000年出版诗词选《野蒿集》、2009年出版《野蒿集续集》一书。获2002年度全国书法精品奖、中外名人书法创作成就奖、军队驻京单位书法一等奖。2023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二百九十三)郭英文
题跋:硕果累累庆丰收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郭英文绘画作品
郭英文,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展览部副主任。
(二百九十四)杨俊雄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杨俊雄绘画作品
杨俊雄,志愿军某部摄影记者。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釜谷里,位于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上,三面环山,是汉城以北的门户。敌方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曾被英国女王命名为“猛虎团”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守备,企图迟滞志愿军的攻势,掩护临津江防线上溃败的“联合国军”南撤。1951年1月2日15时30分,第116师347团突破临津江后,向汉城方向追歼逃敌,争取抓住议政府守敌。16时,师令347团向釜谷里进攻,切断议政府至高阳公路,以堵击南逃之敌。3日3时30分,347团进至釜谷上里,发现2公里处的釜谷里方向有汽车发动声音和灯光闪亮,侦察得知该敌是2日夜由议政府退下来的英军约400余人,坦克、汽车约30余辆,占领了釜谷里学校和周围高地。团令1营和7连夺占釜谷里南山制高点,攻占该制高点将对敌形成围歼态势。7连跑步迅速向釜谷里守敌发起攻击。团指挥所设在釜谷里西北700公尺处无名高地。4时30分对该敌形成包围,以迅猛的动作,毙敌300余人,俘敌60余人,击毁、缴获汽车、装甲车、坦克30辆,余敌向西南木回里方向和正东高地逃窜。拂晓后,据守在学校以东及东南高地之敌以猛烈火力向我军疯狂射击。翼侧遭到严重威胁,团遂令7连迅速攻占该高地。连长厉凤堂、指导员张鼎、副连长王凤江分别率一部兵力以迅猛的动作,相继夺占了正东及东南的3个高地,并全歼了守敌。8时许,西南高阳方向敌人,在坦克引导和炮火掩护下,向釜谷里发起猛烈反击,妄图解救被围之敌。7连依托临时占领高地地形,顽强抗击敌人反扑。11时许,7连连续打退敌人3次反扑。阵地上连长、指导员相继牺牲,班以上干部大部伤亡,第4次反扑中副连长牺牲。7连阵地上没有指挥员了,危急时刻,连部司号员、共产党员郑起挺身而出,接替指挥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
此时,7连已经与团指挥所失去联系,阵地上加上伤员仅剩下19人。以英军的进攻强度,黄昏以前很难联系到上级。借着敌人停止攻击的间隙,郑起急忙召集阵地上的6名党员开会,研究反击方案。会上,郑起介绍了连队当前的战况:“我们的伤亡很大,能坚持战斗的人不断减少,而且与团主力的联系中断了。我们面临的困难非常严重,但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要像连长、指导员还有牺牲的英雄们那样坚守阵地,哪怕只剩下一个共产党员,也必须坚守,我们是全军闻名的钢铁英雄连,剩下一个人也要打到底!”他拿起连长的驳壳枪,严厉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听我指挥,我们必须像连长在时一样,守住阵地,打退敌人!”
大家统一思想,支持郑起指挥战斗。郑起将阵地上的19人编成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均有党员负责,每个战斗小组配备一挺机枪,成三角形配置,部署在前沿阵地上,准备迎接敌人的第5次反扑。根据党员会议的部署,阵地人员进行了调动。这一简单的调动,立即引来了敌人的炮击,所幸没有造成伤亡。
郑起曾回忆道:“当时连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是在团、营、连三级当过号兵,熟悉上级的指令,对指挥员的战法多少熟悉,对当面敌情熟悉,虽然当时只有19岁,可打仗不能害怕,战场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只有发挥好党员这支先锋队,才能感召部队勇敢地打击敌人。同时要充分发挥军事民主,科学严密地组织,全连的劲形成一股劲,才能保证夺取最后的胜利。”郑起调整完人员,又检查弹药,对各小组重新补充了弹药,准备迎击敌人新的进攻。在郑起的指挥下,7连打退了敌人2次小规模的进攻。阵地储备的弹药越来越少。这时,一组机枪手李家福报告机枪管发热打坏了。郑起急令机枪手李家福用损坏的机枪更换枪管,很快一组阵地的机枪又再次响起。
这时,阵地又报告没有弹药了,让郑起着急起来,阵地上人手少,弹药再没有,必然防守越来越困难,想到这,郑起脑中快速搜索着解决的办法。他向前沿阵地观察着,突然看到阵地前沿不远处遍布的敌军尸体,他心想“我们自己没有子弹了,可是敌人尸体上有啊!”在距离阵地大约80米的不远处,有一大堆敌军尸体。这段前进距离,在平时看来并不远,但在战时要通过,却是十分艰难。郑起将去前沿阵地搜集弹药的想法,告诉了年长的机枪手李家福,李家福看到郑起身材瘦小,个子160左右,人也机灵,与其他同志商量后,同意了郑起到阵地前沿敌人尸体上收集弹药的行动。郑起跃出战壕前,沉着地观察着前沿地形,弹坑和障碍物,甚至每一条稻田埂都没有放过,确定了前出地段的路线和返回路线及战术动作,都一一进行了熟记。想法得到了战友们的同意。决定让李家福用机枪掩护,保护郑起去前沿阵地收集弹药的安全。郑起刚爬出战壕,迅速地向右前方移动,进入到了这一个弹坑时时,立即引来敌人机枪的扫射。他利用炮弹炸出的低洼地势,掩护快速地进入到第二个弹坑,就被敌人的机枪封锁住了。子弹打得弹坑边沿尘土飞扬,让郑起无法抬起头来。这时,敌一颗化学迫击炮弹在前边爆炸,浓烟隔断了敌方视线。郑起趁机飞快地跃进了第3个弹坑,这时郑起只离前边堆积敌人尸体的稻田地不过20米了。到敌人尸体上取弹药的意图让敌人也发现了,敌人对郑起采取了密集的火力封锁。郑起用树根挑起自己的军帽,密集的机枪子弹将军帽打得稀烂。乘着机枪手李家福的掩护和敌机枪更换弹夹之机,郑起一跃而起快速地冲到了稻田埂内侧,有了稻田埂的掩护,虽然子弹贴着头皮乱飞,但郑起还是爬过了十多米长的火力封锁线,来到了敌人的尸体旁,快速地收集了10多条子弹袋和几个手榴弹,将这些弹药缠到身上和脖子上,头顶手拉,使出浑身吃奶的劲,按照预定路线返回了阵地。
战友们有了弹药的补充,战斗情结倍增。看到郑起军帽上被敌机枪子弹打穿的弹孔和军装上磨出的破洞,大家开玩笑地说:“这顶帽子都打成了这个样子,等解放汉城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好好补补衣服啦!司号员的帽子,可以送回祖国,放到博物馆进行展览啦!”
15时30分许,7连阵地上,仅剩下14个人了,敌人集中了8辆坦克,对7连阵地炮击了半个多小时。阵地上剩下11个人了。阵地上没有了说话的声音,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阵地前方。随着最后几排烟幕弹,敌人新一轮进攻开始了。阵地周围升起了乳白色的烟雾,透过烟雾,敌人坦克的发动机声音是越来越清晰。面对成群进攻的敌人,郑起密切地观察着战场变化,自己不停地变换着射击位置,同时不间断地给战友们鼓劲加油:“同志们!狠狠地打!打退敌人,明天我们就要进汉城了!”
为了节省弹药,他要求大家把敌人放近了打,通过不间断地变换射击位置来减少部队伤亡。坦克上来就用爆破筒、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招待敌人。郑起心想,只要坚持到天黑,敌人就不敢攻击。只要坚持打退敌人的这次攻击,师和团的主力部队就会增援上来,他不停地鼓励着战友们,及时调整着阵地部署,更有利地打击敌人。危急时刻,郑起吹响了冲锋号,号声迷惑了敌人,为我军消灭敌人赢得了先机。7连阵地上响起了志愿军的冲锋号音,迷惑了进攻的敌人,阵地上的战士,听到号声,战斗情结倍增,乘机跃出战壕,向败退敌人,猛烈扫射,终于又打退了敌人的这波进攻。没过多久,敌人见志愿军阵地上没有大部队反击,于是又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这次敌人在人数上比前一波进攻之敌还要多,进攻敌人布满了整个前沿阵地,妄图不拿下此高地不罢休的架势。战斗到此时,7连阵地上,仅剩下7个人了,7人当中加上郑起仅有2名党员,面对数倍的敌人,他们没有畏惧,没有后退,7名勇士沉着有序地准备着自己身边的武器和弹药,没有枪支的抱起了炸药包,轻伤员握紧爆破筒,没有武器的抱紧了石头,他们暗想决不能让敌人占领阵地,准备着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战斗,大家紧盯着越来越近的敌人,向进攻之敌进行猛烈的回击,阵地上又是火光一片。
17时10分。我军阵地后方,东北角升起了5颗红色信号弹,郑起大声的转告大家,我们的主力到了,我军主攻开始了!阵地上的7名勇士,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咱们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此时,郑起跃出战壕,再次吹响了冲锋号,阵地上的战士们和主力部队向败退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7连83个人,打到最后只剩7人。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整整一天一夜,为我军主力消灭英军“皇家莱复枪团”和重创“皇家重型坦克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