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图为《京门九衢图》-周良等专家创作研讨中图片
|阜成门-作用
阜成门在元朝时叫“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内城九个门时才改叫阜成门。内城九门的用途各异。因为京西门头沟、斋堂挖出的煤运往北京城内,阜成门是必经之地,故阜成门又称“煤门”。据说在阜成门瓮城的门洞内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为“梅”、“煤”同音。老北京还有“阜成梅花报暖春”的俗话儿。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阜成门篇鉴赏
|妙应寺白塔由来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为迎释迦佛舍利,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白塔始建于蒙古一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由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兴建。塔成后建寺,名“大圣寿万安寺”,建于辽永安寺旧址。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组成结构
白塔为藏式佛塔,砖石结构,由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建造。阿尼哥擅长铸造佛像,初随本国匠人去西藏监造黄金塔,后入元大都。他除了造北京白塔寺外,还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妙应寺白塔砖砌,外抹白垩,总高约15丈。白塔比例匀称,状如覆钵,其制如盖,通体雪白。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北京民居之间。塔的外观由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塔基
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2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塔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复钵,上安7条铁箍,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塔刹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寺风俗
“跑马摇铃关寺门”,传说白塔寺很大,山门不在城里,而在永定门外的大红门,每天要跑马摇铃关山门呢!北京外城的大红门就是白塔寺的山门虽不可信,但在一个周沿四至五里的大寺院(元代时每240步为一里),用跑马方式报时关寺门,却又合乎蒙古族的风习,这个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塔寺的风貌和规模。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白塔寺习俗
“八月八,走白塔”,自元代以来白塔寺与护国寺、隆福寺成为老北京最大最热闹的三大庙会之一。旧时,在北京逛庙会除了焚香拜佛求神外,还是老百姓日常购买生活用品、游玩、买各种美食的最佳地方。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旧时的白塔寺经常开放,庙内香火不断,山门内外商摊食摊林立。一首清代老北京民谣《正月正》中,曾用十二个月形容了老北京每个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讲的就是在秋高气爽的八月,清代妇女脱下厚底盆鞋,换上普通汉民穿的平底鞋(自由鞋)去“走白塔”的民俗风情。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阜成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