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2-08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漕运”。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一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二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三
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是秦始皇修建的
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为沟通湘江和漓江之间的航运而开挖了灵渠。主要建于中国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图为秦始皇修建灵渠水系总览图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作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图为《古运回望图》卷首节选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为《古运回望图》中漕运盛况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物资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
图为《古运回望图》中运送漕粮的漕船
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联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篇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千年漕运古镇——张家湾
张家湾,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它因漕运而兴盛,又曾因漕运而衰落。曹雪芹与它渊源颇深,在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也不乏他的身影,改革开放后它曾是京郊第一个“亿元乡”。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
张家湾位于通州城区东南5公里处,总面积约为105.8平方公里。因潞河(北运河)、凉水河、肖太后河、通惠河在这里汇合,所以张家湾自古以来就是水陆重要码头。
张家湾的漕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东汉名将王霸开温水漕、汉末曹操掘泉州渠,都曾经过张家湾。但当地漕运真正兴盛起来,还是从辽代开始的。辽统和年间(983-1011年),肖太后从辽南京城(今北京)至张家湾挖了一条运粮河,用来运输从辽东等地输送来的大量粮秣。朝廷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码头,还在附近建了几处供皇家“捺钵”需要的粮仓,例如如今张家湾镇苍上村,在辽代就是皇家御用仓储地。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
然而“张家湾”这个名字,却是到了元代才确定的。之所以是“张”,而不是什么“王、李、赵、刘”,就来源于元代的万户侯张瑄。据史书记载,张瑄原来是海盗头目,后被朝廷降服,管理海上漕运。1279年,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张瑄便“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当年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为了表明忠心,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
1293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于张家湾引入北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张家湾的漕运枢纽地位也愈加突出。元初北京城物资匮乏,大量的修建北京城、紫禁城等所用的建材和物资都要从南方调运。正因当时所有货物都集中在张家湾上岸,坊间甚至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一说。元末明初,张家湾形成了许多因漕运而兴的村落,比如皇木厂村、砖厂村,就是当年皇家专门用来存储木料、砖石的。但现今只能看到其缩影,要想更深入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