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泰安篇

  “中国第一坝”——戴村坝

图为大运河泰安段资料图

  大运河泰安段流经泰安东平县,由南向北入东平湖后进入聊城段,全长约50公里,是元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航时间约七百年,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东平湖、戴村坝、堽城坝、古州城等,对于研究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泰安篇

  戴村坝是京杭大运河的心脏工程,与“都江堰”齐名,被誉为“中国第一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建,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其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故把戴村坝誉为“运河之心”。由于戴村坝引汶济运的枢纽作用,保障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漕运畅通,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戴村坝高卓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数的血汗与智慧。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无精密测绘仪器的时代是非常惊人的。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

  如今的戴村坝景区位于泰安市东平县,是依托戴村坝并充分发挥大汶河、大清河、汇河等水资源优势,策划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景区,也是东平县“双线串珠”的东起点。

图为泰安戴村坝资料图

  该项目主要划分为“三区一园一带”,即水工文化体验和水上游乐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湿地公园和汇河景观带,各功能区由滨河大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休闲娱乐区主要建设体育公园和度假酒店。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在紧张施工。

图为戴村坝博物馆资料图

  戴村坝景区建成后,是东平县水路、陆路旅游线路东入口,以车行游览结合重点景点驻留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游览形式。这里的戴村坝博物馆内有很多陶制品,在博物馆外面就是壮观的戴村坝风景。2017年,戴村坝入选山东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集中展示戴村坝悠久历史、卓绝设计思想及其建筑构造和功能作用。

  《水浒传》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

图为泰安东平湖资料图

  古代的东平湖与大运河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新的大运河让东平湖和大运河相融,便于恢复大运河泰安到济宁段的航运。

  东平湖水质肥沃,水源充沛,渔业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为“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平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还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中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泛舟于此,写下:“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的诗句。

图为泰安东平湖资料图

  集文化体验、风情展示、休闲度假、宗教祭祀、影视拍摄、游客集散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东平湖,其发展前景灿烂。

  按照2020年出台的《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山东下一步计划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为核心,以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运河沿线城市为节点,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以微山湖、东平湖为集聚发展区,整合开发运河两岸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山陕会馆、戴村坝、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济州古城、台儿庄古城以及鲁故城、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深入挖掘传统工艺、民俗节庆、地方戏曲等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

  运河文化与泰山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著名旅游和康养胜地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安的泰山文化源远流长。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图为“五岳独尊”景观石资料图

  泰山以气势雄伟著称于世,形体高大,拔地通天,基础宽广,安稳厚重。景色千姿百态,悬崖峭壁,深沟峡谷,奇峰怪石,林海松涛,泉飞鸟鸣,并形成旭日东升、云海玉盘、碧霞宝光、晚霞夕照等独特的自然奇观。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游览胜地。

  泰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昂扬向上、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图为泰山皮影资料图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明代古籍《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泰山皮影的记载,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泰山皮影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如今,泰山皮影仍是泰安风靡全城的娱乐项目,登泰山看泰山皮影更是不少人泰安行的必备行程。

  近些年来,泰山皮影不断创新,在剧目方面创作出更多引人入胜的精品戏,既有传统戏《蛙鹤龟》《泰山石敢当大战恶狼》,还有现代风格的《江南style》《小苹果》等,充满时尚元素的泰山皮影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同时,泰山皮影开放体验环节,让人们亲身体验皮影人制作,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精神,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加大文化遗产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力度。加强对运河文化、运河艺术、运河故事的研究阐发,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运河文化与齐鲁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价值引导力、精神原动力、文化软实力。根据相关规划,泰安市将推动运河文化与泰山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著名旅游和康养目的地。

  京杭大运河泰安段已具备全面通航条件

图为新时代运河泰安段资料图

  2019年8月,随着东平湖内最后一颗深水桩基和标牌的吊装完成,标志着京杭大运河泰安段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具备了全面通航条件。由此,船舶从泰安港出发,沿着这条黄金水道,经济宁、枣庄、徐州、扬州、无锡、苏州、杭州,一路向南,通长江、达东海,奏响了泰安市内河水运发展的强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泰安篇

  京杭运河泰安段通航工程,起点位于八里湾船闸,向北呈“Y”字形连接泰安港东平港区的老湖、银山两个作业区,全长15.5公里,设计为内河三级航道。

  下一步,随着京杭运河泰安段通航,东平县、泰安市“因水而兴”迎来发展良机。正在加快建设的泰安港老湖、银山作业区,犹如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上的两颗明珠,必将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天堂。据山东省政府批复的《泰安港总体规划》(2016—2030年)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到2030年,泰安市每年水路运输吞吐量,煤炭将达到400万吨、金属矿石400万吨、水泥木材300万吨,总吞吐量将达到3950万吨,可节约社会运输成本10多亿元,对GDP的贡献率约为30亿元,创造近5万个就业岗位。

图为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功能分区列表

  2020年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泰安市东平县被列入核心区,核心区主要是指运河主河道流经的18个县(市、区),包含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是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关键区域。包括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临清市、茌平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平县,梁山县、汶上县、济宁市任城区、嘉祥县、鱼台县、微山县,滕州市、枣庄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其中,大运河文化带的主轴和具备条件的其它有水河段两岸各2000米的核心区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

图为新时代运河泰安段资料图

  千年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流淌的运河水,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运河遗产,是传承给后辈的最宝贵财富。大汶口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都源于泰安,让我们一起探寻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总策划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