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洛阳篇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沟通五大水系

图为《古运回望图》洛阳段采风资料图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形态。

  隋唐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据了解,大运河洛阳段修建前,洛水的走向是由宜阳县进入洛阳市区,经周山、三王陵南、隋唐洛阳城南向东去,其自然河道的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古城路到开元大道区域。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宇文恺修通济渠。后考古证明,现洛河河道位置与当时的通济渠基本一致。

  这一年,十万民工疏通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大运河的下半段;三年后,又开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大运河上半段;两年后,再次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洛阳篇

  洛阳是因洛河而得名的城市。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也是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000公里的隋运河正式形成。这条南北大动脉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7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

图为大运河洛阳段地理资料图

  唐朝起各朝代都继续使用大运河。直到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对大运河取直疏浚,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较原来大幅东移,避开了洛阳,全长缩短至1794公里,形成了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洛阳市至偃师段洛河与隋唐通济渠走向基本一致,河道全长约50公里。大运河水上遗存类包括洛河洛阳段、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两个遗产项;运河附属遗存类包括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3个遗产项;运河相关遗产类包括遗产项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其中又包括定鼎门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3个遗产点。

  “国家级”粮仓富饶 洛仓见证运河辉煌

图为回洛仓遗址资料图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大运河洛阳段附属遗存主要分为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

  位于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随着16年前的一次发掘,一千多年前国家级粮仓的富饶跃入世人面前。

  据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介绍,从2004年发现至今,已经过多次勘探发掘。根据钻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已知,回洛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发现已确定的仓窖数量达到220座。根据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为700座左右。

图为回洛仓遗址资料图

  回洛仓也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始建于隋,毁于隋末农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北约3.5公里处,即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小李村西。据文献记载,其“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规模极大。

  站在回洛仓3号窖仓遗址前,仓窖内部情况一览无余。“这里当时可以储存粮食约50万斤,按照一人一天吃一斤粮食,大约可供1400人吃一年,足以看出储粮之丰富。”

图为洛阳的含嘉仓资料图

  另外要介绍的是洛阳的含嘉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是唐代使用最大、最重要的官仓,也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3个朝代,沿用500余年,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外东北隅,即今洛阳老城区西北侧。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图为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资料图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洛阳清代建筑群山陕会馆建立而成,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现存的会馆建筑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为当时山西、陕西两地巨商大贾筹资建设。会馆建筑整体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式两进四合院,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琉璃照壁、西门楼、东西仪门、山门、舞楼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舞楼、东西廊坊、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围合成第二进院落。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文物、考古遗迹等为基础,深度挖掘隋唐大运河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属性,通过观众的观展、游览、体验,传承千年运河文化。

图为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资料图 来源:洛阳日报

  该博物馆以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示和诠释了隋唐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大运河中枢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的专题性博物馆,它既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和运河文化研究、展示的中心,也是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于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洛阳利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交汇之便,借助有利的地理中心位置,成为隋唐两朝的东都所在。大运河的开凿还促使洛阳的工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隋代洛阳城内有三市——通远市、丰都市和大同市,到了唐代则成为北市、南市和西市。这三个集市附近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胡人和沿运河而来的外国商人、使者也漫步于洛阳街头,洛阳呈现出胡汉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景象。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洛阳成为曾经的政治中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推动交通发展的同时带动洛阳城经济和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造就了独特的洛阳文化。若是要研学河洛文化,那么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

  应天门遗址重现隋唐洛阳历史辉煌

图为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资料图

  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千年古都,全景水上舞台搭建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旁,应天门一时成为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先后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时期,沿用530多年之久,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2020年9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以仿唐式建筑群为依托,馆内集应天门遗址展示、文化科普等于一体,成为人们了解隋唐历史的好去处。

图为洛阳应天门博物馆夜景资料图

  应天门规模宏伟、气势浩大,是中国礼制中最能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建筑之一,是考古发掘出的隋唐两京第一座宫阙遗址,在1990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隋唐两京的“双向三出阙”,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北临天堂明堂景区,南面洛河,应天门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洛阳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据介绍,今天的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仿唐式建筑构筑起一幅浩瀚场景,运用充满创意的现代艺术手段,在夜晚营造出绚烂辉煌的3D投影灯光秀展示,古今辉映,重现隋唐洛阳之辉煌。

  洛阳确定三大类六项保护规划全面推进大运河建设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洛阳段资料图

  洛阳,一个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正大步迈向大运河文化带融合发展,用实力和行动落实国家战略,进一步谱写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

  2008年至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不断对隋唐大运河遗产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组织专家系统评估,并对大运河遗产清单和保护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保护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30年。在《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中确定洛阳市大运河遗产共3大类6项,规划范围面积共计约95平方公里。保护规划范围包括洛河洛阳段、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洛阳南关码头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产内容。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洛阳段资料图

  根据规划,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分为近期和中远期。其中,近期为2011年至2014年,在此期间将实施的项目有:天津桥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保护展示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回洛仓遗址考古勘探项目、洛阳南关码头遗址考古勘探项目等。

  中远期为2015年至2030年,将实施的项目有:洛河洛阳段展示项目、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含嘉仓遗址考古复探项目、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二期)和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洛阳不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亦是丝绸之路和与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洛阳的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运河文化遗产丰富,洛阳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洛阳段资料图

  目前,洛阳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

  相信随着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的立项规划、推进实施,隋唐大运河这一人类灿烂而伟大的工程将以多种方式多姿多彩地活化地展现于世人面前。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助力打造中华文明的一个金名片。洛阳将更凸显隋唐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沿河文化遗产集群的保护利用,再现"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有效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为文化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洛阳篇

  如今的洛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又不失古典气息的文化名城。古城的历史遗迹和市区的现代大厦交相呼应,千年帝都的辉煌,让河洛的文化璀璨夺目。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大运河文化的意义深远。对于运河城市来言,这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责任,前途漫漫,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见证洛阳的运河故事,开启它新的运河篇章。

  总策划 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