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济宁篇
调控南北大动脉“北方都江堰”影响深远
图为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资料图
济宁,大运河纵贯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6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流域面积占济宁市国土面积的70%以上,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申遗保护规划293公里。元、明、清均在济宁设督理运河河务的高官和最高漕河管理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有“七十二衙门”之称和“运河之都”的美誉。
济宁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枢纽,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素有京杭大运河的“水脊”之称,是漕运之“咽喉”。明朝初年,黄河决口,运河淤塞不能通航。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言山东运河疏浚之利,工部尚书宋礼奉旨治理会通河,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引汶济运,分水南北,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从而保障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这个配套工程就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其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当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相媲美,号称“北方都江堰”,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影响深远,为世代所称誉。
曲阜三孔儒学经典水泊梁山聚义流传
图为济宁曲阜孔林孔庙资料图
俯瞰济宁城,古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展现着经久不衰的活力。京杭大运河不仅促进了济宁经济的繁荣,还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儒家文化、始祖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让济宁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水泊梁山是水浒故事发生地、梁山好汉聚义之地;汶上宝相寺、兖州兴隆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誉;嘉祥武氏祠被誉为研究汉碑文化的“百科全书”。
图为《古运回望图》太白楼采风资料图
如今,纪念李白的“太白楼”仍坐落在济宁市区,青松掩映,竹影婆娑。“青莲阁”修缮一新,耸立泗畔;“少陵台”古树参天,碧绿环翠。历史遗迹和城市现代化建筑纵横交错,伴着迤逦而过的古运河,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悠远而又现代的画面,散发出古今结合的厚重文化气息。
推进“城市双修”工程打造济宁核心风貌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济宁段资料图
近年来,济宁始终以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推进大运河保护工作。2018年6月,《济宁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建设任务(2018-2021年)》发布,提出了“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的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其中三带协同中运河文化经济带将围绕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发挥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大运河、老运河等城市河道及周边地区提升,打造运河之都核心风貌区,推进“城市双修”工程。以治理城市病为导向,瞄准长远,系统治理,将开展水体修复、塌陷地修复、绿地修复、文化建设、公共设施完善、市政设施补齐、棚改安居、市容提升、交通岀行改善、违建治理等10大专项行动。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济宁段规划图
济宁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建设是同步进行的。2020年4月,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始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该规划主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共四方面重点工作展开,深入挖掘大运河济宁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协同打造宣传济宁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济宁市2020年上半年开展了“百日攻坚”行动,加速推进大运河水上旅游线路项目建设。4月份,总督署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取得重要进展,运河文化记忆、微山湖5A景区创建,南阳古镇景区提升,各项重点项目都取得重要进展。
5月1日,济宁首条运河水上旅游线路正式通行。微山县南阳镇开辟了郭庄码头—南阳古镇新的水上航道。航道全长约35公里,北起济宁市任城区郭庄码头,沿京杭运河一路向南,直通南阳古镇,从水上将太白湖景区和微山湖、南阳古镇景区融为一体,使人们能通过崭新的视角饱览运河胜景。让游客可以惬意感受大自然风光,尽情体验运河文化。
传承运河文化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图为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资料图
2020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支持济宁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微山湖等国家级湿地提升改造,支持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济宁市政府始终坚持文化遗产与非遗资源一体保护,着力“保护好”运河文化。加强运河非遗保护,讲好济宁的运河故事。济宁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和振兴计划,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抢救性保护力度、生产性保护力度,着力“传承好”运河文化。
以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在全市重点河流全面推行了“河长制”,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先后实施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环境综合治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重塑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
图为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资料图
围绕打响“运河之都”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开发,启动了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有计划地保护性恢复玉堂酱园、竹竿巷、崇觉寺等历史建筑,规划建设古运河儒商风情街、济州古城、运河民俗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初步打造出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沿河景观带。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济宁篇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展现着济宁的历史风貌,担负着提升济宁城市品级的责任,承接着彰显济宁文化特色的使命。古老的“运河之都”济宁,将倍加珍惜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历史机遇,更加深度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运河文旅产业,续写“以河兴市”的新篇章故事,让我们期待。
总策划 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