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

  “大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

 

图为《古运回望图》张家湾段采风资料图

  “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明代诗人这样形容张家湾的热闹瑰丽。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张家湾见证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发展历程,尤其元代和明代,建设都城的众多物资,都是通过海运和漕运,到达张家湾,再从张家湾运送至京城。张家湾因此也有“大运河第一码头”的美称。

 

图为周良先生和谷建华先生的著作《漂来的北京》

  由大运河翰林文化策划的《漂来的北京城》一书曾记载,明代永乐以后,每年经张家湾抵达通州的各类运船达3万多艘,经过张家湾附近运河往返的船只大约有400艘以上。从明代中期起,北运河浅涩,大部分漕船不能抵达通州城下,只能停泊在张家湾附近,以小船驳运,这也大大增加了张家湾至通州河道上船只的数量。从张家湾到通州的河道上,水势环曲,运河之上漕船、皇船、驳船、官船、客船、商船、附近居民售卖蔬菜果品的小船你来我往,成千上万艘各类船只汇集河上。老百姓形象地说“北京城是随水漂来的”。

  如今,张家湾古城遗址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张湾村原村址南口两侧、萧太后运粮河北岸。据《漕运古镇张家湾》记载,古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保卫漕河此明廷经济命脉,且拱卫京师,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从而抢筑张家湾城。

  据光绪《通州志》记载:“(城)周九百五丈有余,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砌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不幸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毁,使这座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张家湾古城毁于一旦,只剩下残垣断壁。

  如今,张家湾古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已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发布。 

  “嘿呦!嘿呦!”——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图为《古运回望图》张家湾段采风资料图

  北京城是漂来的,也是一代代船工嚎来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专指北京通州到天津段,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

  运河两岸船工在做漕运的时候,来往北京到天津这一段需要三四天时间,为了鼓劲提神、劳逸结合,运河船工号子由此产生。那时候人穷,衣服舍不得下水,前面缅裆裤一裹,从后面看就是一群光着屁股的大老爷们,远远听见“嘿呦!嘿呦!”的号子。通州的方言、南方的调儿,嚎起来别有风味。

 

图为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资料图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它是运河文化和北京传统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2006年,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遗”名录,与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比肩。赵庆福成为运河号子唯一的法定非遗传承人,遗憾的是2018年,赵老过世。根据相关规定,赵庆福老人去世后,“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市级非遗项目不会受影响。

  如今,通州成立了“运河船工号子”表演团队,在舞台和电视上表演这段精彩的历史文化遗产。通州区有关部门继续挖掘整理运河号子,设立“运河船工号子”保护基金,培养下一代运河号子传人,并组织漕运文化节活动,使船工号子这一悠远深沉的历史回声得以永久流传在京东大地上。

  品舌尖上的运河道记忆里的乡愁

 

图为张家湾美食“咯吱盒”资料图

  咯吱盒又叫咯炸盒,名字通俗响亮。它伴随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生于运河源头,人们经过多年的精心改良、品味推敲,最终留存于京东民间。

  当年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南北方的主要交通干线。漕运让一些商人做起水路生意,也让大批京东百姓操船弄桨,随着船来往于大运河上。

  长期在船上生活,日夜兼程。吃,就成了大问题。山东煎饼作为运河沿线的典型食物,易携带、好储藏,深受船工喜爱。但是夏季雨水多,船工们从山东带回本来酥脆的煎饼,在船上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再不香脆。

  一些有心人把皮软的煎饼卷成卷,切成段后下油锅去炸,炸好的煎饼卷比之前更香脆,而且更不容易变质。因为咬起来酥脆,有咯吱咯吱的声响,就被叫做咯吱盒。因为是过油炸制,又叫做咯炸盒。

  咯吱盒出现后很快成为大运河上陪伴船工远航的美食。同时也由船工家人带到陆地上。张家湾一带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码头和船舶货物集散地,当地的咯吱盒也十分有名。如今,在通州的很多集市都能买到改良后的咯吱盒,依然香脆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古今交融打造一流特色小镇

 

图为张家湾通运桥资料图

  现如今,张家湾还有不少遗迹,诉说着这里昔日的荣光。通运桥及张家湾古城墙遗址,位于大运河北端水路要塞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

  通运桥之前是一座木桥,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始建于辽统和六年,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越来越多驼载货物的车辆通过,木桥已经不堪其重,变得摇摇欲坠。直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内官监太监张华向皇帝奏请改建石桥,并且修一座三官庙加以镇护。皇帝批准此事,命修桥专家陈進儒监造,从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动工,直到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才竣工。修建完毕的石桥十分漂亮,明神宗为其赐名“通运桥”,因为它横跨在萧太后河上,附近的村民又都称其为“萧太后桥”。

  2013年运通桥及张家湾古城墙遗迹作为大运河北京段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以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实物。近年来,通州启动了对通运桥修缮工作,对保护张家湾古城也做了大量工作。

 

图为《古运回望图》研讨会资料图

  2020年5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城市副中心调研张家湾镇规划建设。他强调,特色小镇是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亮点所在,张家湾镇是千年漕运古镇,要坚持古今交融,突出设计特色,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打造一流的特色小镇。

  张家湾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大运河漕运文化的重要节点。张家湾地区要坚持整体保护、分区施策,“不拆真、不作旧”,保留传统村落风貌。要结合历史文化格局与自然空间格局,规划构建“一带、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突出做好张湾镇村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坚持保护性修缮,保留历史街区肌理。不占用河道,不与民争水,营造优美的滨水环境。做好文化的文章,深入挖掘漕运、红学、京郊集镇等历史文化资源。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做好衔接。

  打造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张家湾段资料图

  随着《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的正式发布。承载千年历史的北运河通州段将在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现大运河北首盛景。

  从京东工业重镇,到未来的设计高地,千年漕运古镇张家湾正在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转身。张家湾将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艺术博览区、旅游商务示范区、国际交流创新区,以此推动古镇张家湾实现再度腾飞。

 

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镇的最新规划图

  2019年9月,在城市副中心发展文化产业,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张家湾镇启动规划建设“设计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位于张家湾工业区,是与城市副中心六环路“创新发展轴”和大运河“生态文明带”空间紧密联系的片区,也是“城市绿心”向南拓展的组团,位于“设施服务环”有机串联的“环球影城—张家湾古镇—设计小镇”城市活力与历史文脉连绵带上,未来将形成一个城市副中心东南象限“轴带环绕、绿心延拓、环廊串联”的重要区域。

  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先行启动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位于张家湾设计小镇西北部,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4万平方米。计划2020年底完成竣工验收。现已吸引50余家“高精尖”企业注册,年底计划再引入50家。截至目前,张家湾设计小镇已引进泰宁科创、智殷机器人、地厚云图、苍穹数码等80家科技类创新型企业注册落地,注册资金15.1亿元,产业类型包括建筑设计、文化设计等设计领域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城市科技产业。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家湾篇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张家湾也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机。未来张家湾将建设成为绿色宜居、文化、人文、智慧、居住均衡的千年古城市,让我们共同期待运河古城张家湾带给我们的更多新时代故事。

  总策划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