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八里桥篇
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佛舍利塔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燃灯佛舍利塔篇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里的“塔影”指的是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与古运河相距几百米,而塔景垂映运河之中,昔日运河中过往的漕船商舟远远就能望到。燃灯佛舍利塔是运河北端的标志,是古通州的地标。
燃灯佛舍利塔相传北周创建,唐贞观、辽重熙重建,元大德、明成化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震圮塔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复建告成。塔影垂映大运河中,显其镇河保城之力,雄立大运河头,后人有“南望江山遥作镇,光芒四射拱中京”之赞。
图为燃灯佛舍利塔资料图
燃灯佛舍利塔被称为中国运河四大名塔之一,分别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
燃灯佛舍利塔历史古老,塔上有共计风钟2248枚,神佛之像104尊。塔有八角形须弥座,两层相错,各上承复瓣仰莲荷花,欲放未放,技术巧妙。上置铜铸相轮,分为三个部分,下为空心圆球,上下两半子母口,变形古钱及如意,由纹带相撑,直径2.25米,中间仿丝流苏,上面三环叠置,纵贯锻铁巨杆以固,杆长八米,不算顶端残缺部分。下端插至第十三层,砖内方柱边长九厘米,穿于铜刹一段为圆柱,端径六厘米。柱顶原有铜镜一块,孤面圆形,两面抛光,直径24.5厘米,圆一米,如意托,方柄。另有八根铁链,连于塔尖及各脊。
2017年,燃灯佛舍利塔经过修缮重新亮相,424尊神像、2248枚风铃修补完毕,以全新的面貌跟通州老百姓见面。2020年5月,燃灯佛舍利塔所在的通州西海子公园二期开园迎客。在古塔景区内,位于葫芦湖畔的观塔台,是参观燃灯佛舍利塔的最佳位置,全新的西海子公园把燃灯佛舍利塔、葫芦湖、塔榆、水榭等北方园林元素和漕运文化元素都植入进去,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个标志性的网红打卡地。
大运河上的著名古桥--卧虎桥(通济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卧虎桥篇
在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有一座单孔石桥,名叫通济桥。该名字由明神宗所赐,取全都受益之义。因护栏两端的戗栏兽是伏卧的猛虎而俗名“卧虎桥”。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卧虎桥则广为人们所熟悉,而它的真实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图为《古运回望图》采风资料图
早年,卧虎桥桥头的东北侧,立一座碑碣,碑文记录着修造此桥的重要意义和建桥的历史原委,直到1988年拆除旧桥展宽河床时,才被推倒。桥头的西北侧,原有一眼水井,供过往行人、牲畜用水。昔日这里车马喧嚣,人们熙熙攘攘,来这眼井提水的人络绎不绝。直至拆桥前夕,这眼枯井和它的青石井口还依然存在。上面因常年汲水被绳索磨损的一道道凹陷的深沟,刻下了它几百年间为人们效劳的功绩,也成了此地过去车水马龙的兴旺见证。如今这碑碣和井口均已被通州文物管理部门予以收藏。
漕运要津“永不落桅”的古桥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直通北京城。横跨在通惠河上有一座三券石拱桥,十分壮伟,中孔高阔,船过不必免帆,这就是拱卫京师四大桥之一的永通桥(其他三桥是丰台的卢沟桥、昌平的朝宗桥和通州的弘仁马驹桥)。
图为《古运回望图》采风资料图
明初,为木桥,称“八里桥”,因东距通州旧城西门(今旧城西大街西端处)八里而得名。通惠河在明前中期时通时断,从大运河北端张家湾往北京朝阳门运送漕粮和各种货物,主要靠车运驼驮,夜以继日,不绝如缕,木桥不堪重负,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改建为石拱桥,明英宗赐称“永通桥”,取永远通畅无阻之义。此桥既坚固又美观,“通州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就是这里的风景。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资料图
八里桥是连接原京城与通州之间的重要桥梁,历史上曾是直通北京的要津,其历史积淀丰厚,文化遗存众多。桥两侧有32块护栏雕饰、33对石狮刻工精美。八里桥长30米、宽16米,作为三孔桥,其中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航行,将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
作为北京的三大古桥之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老八里桥“退役”保护 新八里桥成重要联络通道
图为新时代八里桥资料图
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规划及五年行动计划已制定完成。沿线重要遗产点八里桥光荣“退役”,被原地保护起来。2019年12月,新建的新八里桥竣工通车。
新八里桥位于老八里桥西侧152米处,桥梁全长81.0米、宽26.6米,双向6车道,其中机动车道4条,非机动车道2条,另外还设有2条人行道。通体象牙白,如一弯新月横跨在通惠河上。桥面两侧的护栏上雕刻着“疏浚开槽”“运粮之航”“汇食八方”等有关通惠河和老八里桥的故事画面。桥身采用黄金麻和芝麻灰品种的花岗岩,护栏石材用的则是草白玉,颇有古意。
图为新八里桥 其仿古的设计与老八里桥的古风相得益彰
本着“不能高于老桥”,避免影响老桥历史风貌的原则,有关部门从三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卧虹式桥。通车后,新八里桥将替代老八里桥的交通承载功能,成为联络通燕高速和京通快速的重要通道。新八里桥单拱跨度达55米,具备更强的泄洪能力。
建新不拆旧,一河架双桥,新老八里桥遥相呼应,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再添“双桥”辉映的新景。
图为老八里桥发现的老石板
伴随着新八里桥的建成通车,八里桥古桥也正式“退役”,开启修缮保护模式。2020年6月底,按照北京市文物局对八里桥整体修缮方案的完善要求,朝阳区文旅局在面临桥梁本体状况不稳定、石板位置不清、工程档案不齐全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启动了部分沥青清除工程,对古桥桥面进行勘探,以查找沥青下的古桥面石。
经过四次探坑,最终在引桥与老桥衔接处70厘米深的位置发现了第一块老石板,这也证明了古桥的桥面石存在缺失。尘封已久的八里桥老石板重见天日,为完善修缮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修缮方案已经完成且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朝阳区文旅局正根据上级部门的建议修改方案,此次探查工程也是为了帮助修改方案而进行的。方案确定后,将启动桥身修缮、文物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等工作,还原古桥“本色”。
未来,朝阳区还将以修缮后的八里桥为中心,把八里桥音乐公园进行整体文化景观提升,通过挖掘、展示周边朝阳门石道历史原状,展示漕运文化和八里桥之战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运河文化内涵植入公园,让市民在休闲之余感受大运河文化。
“一轴、八区”八里桥公园已全面升级
图为新时代八里桥公园资料图
2019年10月,位于北京长安街沿线的八里桥公园改造完成。改造后的八里桥公园,更多融入了漕运历史文化,呈现“一轴、八区”的空间结构,成为一处集历史传承、漕运文化再现、绿化美化、健身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漕运历史文化主题城市公园。
据了解,八里桥公园前身是八里桥音乐主题公园,2009正式建成开园。因公园建成时间较长,园内交通园路、小品设施、配套建筑老化,植物苗木层次缺失、长势欠佳。为进一步提升公园品质,同时满足周边群众对公园文化、休闲等方面的需求,2018年12月,八里桥公园开始升级改造。
改造后的公园呈现了“一轴、八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即历史景观轴线,“八区”即八里桥旧址周边绿色展示区、通燕高速北侧城市视廊景观区、中心水景区、历史主题广场区、林下休憩区、康体休息区、活力运动区、生态体验区。成为了集历史传承、漕运文化再现、宣传教育基地、绿化美化、健身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漕运历史文化主题城市公园。
除了八里桥公园外,北京市朝阳区还新添了杨闸村绿地、东会村三角地等景观节点。全部完工后,将使连接城市核心区和副中心的廊道设施更完备、景观更优美、品质更高端。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篇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北关角楼篇
如今的八里桥,老桥与新桥交相辉映,静静地矗立在朝阳和通州两区的交界处。如今的大运河,在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模样,它蜿蜒流淌,伴随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进程,焕发着别样的风采。运河上的八里桥,就像一扇窗,推开了曾经的过往也推开了明天的想象,让我们共同关注大运河故事,开启大运河新时代篇章。
总策划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