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二十五):走进济宁(四)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济宁。

(《古运回望图》济宁段运河)

回眸历史上的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等各级司运机构林立,比比皆是:总督衙门署、工部分司(属央特设机构);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管河州判署、泉河通判署(属司运行政管理机构);河标中军副将署、运河兵备道署、各标营署、守备署、济宁卫署、临清卫署;巡漕院、布政司行台、按府司行台、治水行台(属司运军事、监察机构);济宁直隶州署、官司、衙门(属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在民间,一直都有“济宁七十二衙门”的说法。

一代代皇帝的垂幸,济宁所受隆恩之重,除了北京,恐怕没有城市可比!为什么?还是因为大运河,正是这一母性的长河,让济宁在历史上着实风光了很久,在历史上留下了铿镪的足迹。

济宁铁塔寺,原名崇觉寺,是一座道观,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改名铁塔寺,有这么一段历史记载: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徐永安的妻子常氏为了替夫还愿,倾其家产,在寺内建了一座七级铁塔,寺院也就此改成“铁塔寺”。但不知道是因为资金不足,还是因为常氏听信了某道士言论,反正铁塔建成后都一直没铸顶。一直到了明万历九年(1581年),济宁道台龚勉集资续建铁塔,加高了两级,连同塔座塔刹,共计十一层,通高近二十四米,其高度在世界十余座铁塔中居第二位。

铁塔虽是铁铸的,但却采用了仿木结构,八角形,底周长四米,往上渐收。每级铁塔由基座、扶栏、塔板、斗拱、飞檐五部分构成,有扶栏绕着塔身,铸着装饰性的图纹,设计非常精美。每级塔身都铸了四个假门,面对东西南北四方,一共三十六个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各铸有两廪佛像,除上部个别方位缺失,一共有五十六尊佛像。佛像为正面,盘膝端坐于凹入的神龛里面,姿态安详。每层的上部都是飞檐,下而有斗拱承托着。脊饰、瓦垄、飞檐、斗拱,彼此紧密结合、配置有序。

铁塔的顶尖是铜制的鎏金宝瓶式,下覆在莲花基座上。远远望去,塔的飞檐凌空,檐角细长,且尖端各垂一铜铎,有风吹来,叮咚作响。合着钟楼和鼓楼内的晨钟暮鼓,击打着济宁州的沧桑沉浮……铁塔的下端,第一级、第二级东南、东北壁上都铸有铭文,是楷书所写的“大宋崇宁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谨铸”以及“皇帝万岁”“众臣千秋”等字。铁塔下面有一基座,高约五点九米用砖砌成。底座的西面辟有门,里面是八角藻井顶的空间,内置宋代千手千眼佛石像,壁上嵌有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塔铭。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六十四米,南北长约一百六十二米,占地将近十七亩,整个院落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大门三楹,硬山式样,门上悬着匾额,用楷书写着“铁塔禅林”四个大字。门内正中是泥塑的弥勒佛像,四大天王分别列在左右。门外建置了栅栏,进得大门,即可见拔地而起的瘦高铁塔,塔的北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大雄宝殿,最初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现存的建筑是明代初年时重建的。正房五楹,歇山式样,单层飞檐,面阔十九米半,进深是十四点八米,高约十二点六米,顶部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房脊顶的正中音,砌着“麒麟送宝”图案的砖雕。顶脊、戗脊和叉脊的尾端,分别雕饰着鸱吻、嘲凤、海鸡、海狗、尾鱼等象征吉祥的兽形。大雄宝殿前,有巨型石柱六根,每根石柱上都雕着不同的动物。大殿中门的两根柱上有对联,内容是:“异气渡迷川霜染禅林百八钟声和碧落;浮图开觉路月明净土三千塔影挂青霄。”大殿的后面,是准提阁,俗名藏经楼,堆房经书的地方。楼前东配房是三间斋堂,也就是僧侣佛事活动时沐浴更衣之地方;西配房是三间客堂,即是僧侣们会客之处。

铁塔寺东路有三进院落,前两进在清治四年(1865年)奉敕辟为祠堂,供奉忠亲王僧格林沁,以念他镇压太平天国功高盖世,俗称僧王祠;第三进院落以及西路建筑,1940年后渐次废圯,夷为平地。

铁塔寺的钟楼位于大门的东侧,楼底有三点五米高、十八米长、十五米宽的基台,楼上悬一横匾,止书“声远楼”,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济宁道员龚勉的手书。钟楼四方形,双层飞檐,楼内有四根朱色巨柱擎着楼顶,上有六根横木相连,将七千多公斤重的宋代铁钟高高吊起,造型很别致。每当撞击大钟,钟声远播十里,“声远楼”堪称名副其实,大门的左侧西面,与钟楼对称建构的,还有一座鼓楼。据说是北宋时期寺院进行扩建时所建。到了宋末元初时,铁塔寺已颇具规模,各类殿宇楼阁、厅堂馆舍数百间,香火甚是旺盛。

(《古运回望图》专家莅临指导)

道观也罢,佛寺也好,其兴建和日后的繁荣,其实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试想,一个穷得到处逃荒的地方的人,谁还有心思建观盖庙?就算有慧眼僧尼看中了这方风水,不惜他乡化来的缘投于此建圣地,可来烧香拜佛的百姓,如果连肚皮都填不饱,谁又有闲钱买来香火奉给庙观里?庙宇规模又焉能扩大?久而久之,香火一旦少了,渐渐也就断了,庙宇道观也就如风中残烛,终有一天会荒芜破败。所以,大凡庙宇兴盛地或庙宇遗址壮观处,都证明此地现在或过去肯定繁荣一时。现在走进济宁的铁塔寺遗址,仅能看到铁锈斑斑的铁塔和风剥雨蚀后的破旧钟楼,以及其他数间旧房舍。这里已耸起了一座现代化建筑——济宁博物馆。但就铁塔寺的占地规模和房舍布置格局,以及那一根根顶端坐着须弥石狮石猴的望天柱,还有那一字型陈列的中国不同时代的土炮,人们便很易想象出当年铁塔寺曾经的辉煌,以及济宁城曾经历过怎样不一般的历史变迁……而这一切最具权威的历史见证者,莫过于一直沉默于济宁南城墙外的京杭大运河,甚至可以说,济宁的兴衰,某种程度上和这条河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孔、孟两位大圣人,济宁也算得上是中华文明的一方发源地。地杰人灵,地杰也聚灵人,从古至今,济宁地区出了不少才子佳人,也引来不少文人双客眷顾,诗仙李太白便是其一。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唐朝大诗人不但无数次游历过济宁,而且曾在济宁生活了23年,并以此地为根据地,周游了山东各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诗仙,便建了一座楼,取名为太白楼。

太白楼建在砖砌基座之上,高约三四米,两层阁楼式建筑。大殿门口的正前方,有一造型别致的太湖石。元、明时期,太白楼居于济宁南城墙处,京航大运河即沿着南城墙根儿,日夜不息地流过。此处的运河,河道宽约二十米。太白楼正前方的运河岸,建有一个驿馆,为国家所设,称为南城水驿,是专门接待朝廷使者的。码头边,常有一艘艘官船舶岸,船上的桅杆上插有彩旗。船与岸之间支着跳板,不时有锦袍玉带从船上走下,岸上则站着许多迎接的官吏,有备好的官轿,还有持着扁担站立等待挑行李的下人。

在南城水驿的西边不远处,另有一“天矶栈”,为货栈,货船云集之处。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运河中央,也常有数只装满草垛、盐篓、粮食等的中小型货船,柳叶似的鱼家小舟从官船和货船的罅隙中穿越,轻盈舒缓,风吹送一般。

南城水驿东侧约500米处,建有一个大闸口,这里是客船入城的地方。桥下,常有船缓缓驶出;桥上,是或动或静的各色行人。桥的尽头,一侧是客栈,另一侧是南城水驿的牌坊,牌坊的两侧,还有两个驿亭。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