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2-08
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感受收纳的艺术(连载三)
分享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好动人,耕种畜牧的生活淳朴自然,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捉蟹子我养鸡,鸡鸭鱼肉螃蟹虾子……那么,对于这些活物家禽又是如何归置呢?今天,随小编一起走进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感受先人收纳的智慧。

秋深菊黄蟹正肥。金秋时节,正是一年中螃蟹最肥美的时候。中国人吃蟹的传统大可追溯至周代,两三千年延续至今。

北宋词人苏舜钦赞其:“蟹之肥美,抵得上江山之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难怪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

螃蟹篓,也称蟹子篓,就是农民要来捕捉蟹子和虾子的工具。这个工具有个特点,放河流的闸门或者水流急的地方,那些蟹子和虾子就只能进去,不能出去,在中国风水上也是这个寓意,有进无出。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珍藏清朝年代的螃蟹篓,这种竹篓的外型有点像酒瓶,开口处窄窄的,只能容一只手进去,竹篓的肚子却宽大的多,可以装很多的螃蟹。螃蟹篓有盖子和提绳,并且采用竹编手艺,非常精致,两百多年了依旧保存非常完好。

螃蟹篓

【年代】:清代

【用途】:装螃蟹用具

【馆藏】: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螃蟹篓不仅仅有竹编,而后的潮汕人民更是衍生出了潮汕木雕虾蟹篓,潮汕木雕的这种特色,衍生出了潮汕木雕的代表作——虾蟹篓。这也是潮汕渔民最为喜爱的吉祥物件,虾蟹篓传达的是对江海中水族的喜爱之情。立体透雕的虾蟹篓是潮州木雕艺术中的精华,迄今为止都可以称之为雕刻界的一绝。

海边的渔民在抓螃蟹时,有一项流传已久的独特智能,值得我们来学习。当他们抓到螃蟹时,会把螃蟹丢到一个竹篓里。把抓到的螃蟹丢进竹篓时,有特殊的技巧,若是竹篓中有一只螃蟹的话,他们会将竹篓的出口紧紧地盖住,以防抓到的螃蟹逃脱;但是如果竹篓里有两只以上的螃蟹,他们就不需要盖上竹篓的出口了,而螃蟹也逃不出来。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这句古话形象道出了团结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我国沿海渔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学习能力。渔民对于虾、蟹、鱼等水生物的喜爱就像是农民对于粮食的喜爱是一样的。虾蟹篓,代表的是渔民喜获丰收。那还有比这更让人欢喜的事情吗?

小学数学课上,我们便会学鸡兔同笼的故事,算鸡和兔的数量,但这个笼子长什么样子呢,到底是鸡笼还是兔笼呢。

鸡笼是农村家里养鸡的工具,为了不让鸡乱跑,用柳条或竹蔑编成的,把鸡圈在在一起的工具,现代鸡笼的材质多为塑料材质、木质或者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一般均为镀锌低碳钢冷拔丝。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的鸡笼即为竹编而成,椭圆形敞口,轻便又实用。

鸡笼

【用途】:存放鸡的器具

【馆藏】: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有关鸡笼的故事:老街老巷子里有位吴伯,他几十年如一日用竹片编织着一只小小鸡笼,邻哩间都称他为"鸡笼伯"。据说他所编织的这只小小的鸡笼大有来头,它的作用是用来装放"娶路鸡"的,这是旧时潮汕人结婚所不可少的传统,即新婚之后,新娘要择日回娘家探亲,女方家人为了祝福这对新人,要准备一对“娶路鸡”,雌雄各一只。

过去社会中,新娘归宁的时候,女方的家里会给男方两只"娶路鸡",让新娘带回家,除了祝福新人能够子孙昌荣之外,也希望这对"娶路鸡"能够带着新娘回家并提醒新娘在有空的时间就回来娘家看看父母与家人,意义深远。

从这些藏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盛放用具对先民生活的重要性,也从中体会到他们的风俗习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向往自然和追求自由的心境不变。


博物馆创始人简介

62b5758088de6.jpg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博物馆简介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藏品展示

11.png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阿拉伯文桥耳炉

【规格】高9.3cm;口径10.6cm;腹径11.6cm;重1.4kg

【款识】大明正德年制

【详述】侈口,束颈,圆腹,口沿铸有对称之桥形耳,腹下置三蹄足,器形饱满敦实。腹部两面开光,雕阿拉伯文颂词,雕工古拙刚劲。底落「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字体朴茂古拙,颇具金石之味。此炉造型端庄沉稳,线条挺拔流畅,通体鎏金,金水丰腴,包浆莹润,古朴而富有神韵,当为铜炉之佳作。

 12.png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梅兰竹菊纹四方炉

【规格】高7.5cm;口径9.7×9.7cm;重2kg 

【款识】大明宣德年工部臣吴邦佐制

【详述】精铜为材,四方造型,平口,直腹,方正规整,底承四足。腹部浮雕梅兰竹菊纹,铸造工艺精良,鎏金装饰,雍容华贵。底款清晰,錾刻刀功稳健而有力,皮色完美,收藏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