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2-08“适苍莽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古代没有便利店及超市,出门在外干粮、银两都得提前准备好。"适苍莽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的《逍遥游》中就提到,古人出行百里需准备舂一夜的粮食。
现如今的我们,已不再局限于路途的遥远,时不时可以准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准备行囊也变得异常简单,饮食上如果不能携带保温饭盒,至少还能点个外卖。
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欣赏收纳的艺术——饮食用具的收纳,看看没有便捷的交通和大数据互联网,先人们出行如何解决吃喝问题。
手提竹编食盒
不在盛装,而在运送
提食盒和普通餐具不同,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盛装,而在运送。早期的提食盒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不是白木涂漆,就是竹编而成,较为简陋。
宋代文人墨客郊游用的“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提食盒的起源。游山器,郊游时用来装诸般雅具的橱柜式容器。始见于北宋,“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宋代诗人文彦博收到富弼送的游山器,是一个用竹子编制而成,质轻坚固的器具,可以方便地携带长途出行日常所需用品。
明清时期,文人对提食盒的兴趣更为浓厚,甚至参与设计,由此提食盒更精巧起来。提食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极受文人雅士喜爱。
古时的家具多为榫卯结构,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观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既美观又实用。
(手提竹编食盒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手提竹编食盒
【年代】:近代
【用途】:民间用来送饭的工具
【馆藏】: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手工竹编食盒,造型别致,竹制大漆提梁,颜色搭配相称古朴卓雅,旧时主要是酒肆茶楼承送点心、果品的用具。
提食盒的造型为多为层式结构,由数格屉盘层叠组成,便于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盒体的长宽大小不一,大者可达半人高,须由两人肩抬方能移动;小者如瓯,由人捧着即可行走。也有少部分食盒形如柜橱,外设两扇门,内里是分装各式食物的屉格。为了便于搬运移动,食盒都设有提梁式把手,把手的中部还另设有金属提扣,方便用扁担挑抬。
总体而言,硬木食盒以造型大方、结构简练、不事繁琐装饰为主,充分展示木料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而其他材质的食盒,则常在盒体外部采用镶嵌、描金、雕镂等工艺手段,刻画纹饰图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感,更富于装饰美。
酒篓
盛酒、存酒最好的器具
酒篓是用篾编的盛酒篓子,是盛酒、存酒的最好的器具,用它盛酒不变味不跑味;用它存酒,永不变质,酒的品质也会非常好。
酒篓的密封性很好,得缘于制作工艺。酒篓是用柳条编的,里面用发好的猪血粘毛头纸糊的,一共糊一十八层。篓口盖是一种棉盖,外用新鲜的猪尿脬蒙上,尿脬干后会把篓口封得严丝合缝。不长期贮存不用蒙猪尿脬。如:商户由烧锅运回散卖的酒不用封。有的人家买一两篓酒,存起来过一两年再喝,味道非常好,就得封。
(酒篓,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供图,央广网发)
酒篓
【年代】:近代
【用途】:装酒的容器
【馆藏】: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酒篓的形状:有方底、大方肚、缩口;有方底、大圆肚,缩口;有圆底、大圆肚、缩口。形状按定制要求不同而不同,但缩口一般都是过去家里吃饭碗的大小,碗口12公分左右,碗往上一放正适合,碗口外露1—2公分。打开酒篓,倒一碗喝了,喝完随手往口上一放,既方便饮用又防止酒跑味。
酒在中国源远流长,而酒篓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发明了酒篓。
诸葛乔是吴国诸葛瑾的次子,后被暂无子嗣的诸葛亮收为养子。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乔曾任蜀汉王朝国家军队的总后勤一职,经常率队奔赴前线犒劳三军。因为蜀道崎岖,栈道凶险,酒坛酒罐常常破碎,到了营寨损失近半。
一日,诸葛乔发现包裹生肉的纸张,被猪肉浸染,干燥后很有韧性,不易渗水,又受到纸糊的雨伞刷上桐油可防雨的启发,终于发明了竹篾编织、猪血浸纸裱糊的酒篓,酒篓不易破碎,携带美酒可以爬山越岭,既轻巧又安全,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当第一批美酒送到汉中,诸葛亮何等高兴,亲自作书勉励。自此,酒篓便历经千年,流传了中华民族的酒文化。
酒篓见证了人们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的快乐时光;竹编食盒见证了中国千年来的别样美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不论是酒篓还是食盒,都是对饮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博物馆创始人简介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博物馆简介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藏品展示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瓜棱纹天鸡耳簋式炉
【规格】高9.3cm 口径13.7cm 腹径17.8cm 耳距18cm 重6.8斤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详述】以铜为材,炉呈簋式,炉口外撇,炉肩凸塑双天鸡耳,眉目狰狞,卷羽绕颈,气势凌人。整器铜质精纯,造型稳固,简洁大方,通体鎏金,宝光泽泽,蜡茶色皮,包浆绵细,润泽古意,厚重沉着,抚之绵腻,置于案头几旁,极富品赏之趣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竹篾纹狮首耳炉
【规格】高6.7cm 口径13.6cm 腹径15.8cm 耳距18cm 重3.8斤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详述】炉身直口,鼓弧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双狮耳,狮首涡旋粗眉,双目圆睁,蒜鼻,阔嘴,涡旋长发。腹部减地浅浮雕竹篾纹饰,繁复交错,线条流畅,整齐有序,彰显炉之庄重典雅之感。整器形制规整,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通体鎏金装饰,宝光泽泽,丰腴莹润,雍容典雅,包浆沉稳,是为文房陈设的上佳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