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思考的两个方向:出门,回家。粗略估算人的一生大约有1/2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美好的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汉语中有个典故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它不仅指一个人具有鸿鹄大志的同时更要注意居住环境的细节,更体现了中国人收纳的艺术和精致生活的态度。
收纳是把杂物集中在一起,用降低醒目度的方法将容易凌乱的部分尽可能地遮盖或隐藏的方式,包括日常用品的收纳、粮食作物的存储、吃喝饮食的用具等,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我们逐一欣赏三种收纳艺术带来的生活便利。
针线、剪刀和布头……零零碎碎却不可或缺,随意摆置又显得杂乱不堪,此时收纳工具便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笸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柳条或篾条等编成的器物,用来盛放粮食、生活用品等,如针线笸箩。”
针线笸箩
【年代】:近代
【用途】:盛放针、线、布、剪刀等
【馆藏】: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针线笸箩有多种形状,圆形、方形、八边形的居多,我们博物馆收藏的针线笸箩是方形的,像椭圆形、桃形、腰子形、葫芦形的笸箩也各有其独特之处。
椭圆形笸箩
编制针线笸箩的柳条一般会预先处理过。秋季把柳条收割进来后,先用水泡使其软,再剥其皮,这样柳条就呈现白色了。针线笸箩内盛放“女红”之物,且用于嫁妆,要细巧些才好。
针线笸箩,其实是一个家庭的百宝箱。不仅母亲们离不开,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衣服扣子掉了,裤子破洞了,都需要在它里面寻找针线材料,缝缝补补。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少见针线笸箩了,但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却从未远去。
在中国传统社会,竹木一直都是家具的主角,竹因其柔韧性,广于编织而成的容器。因竹编器物本就是日常所用,加上竹子本就保存不易,对于古代的竹器我们大多只能从绘画和文字描述中得见。
篮子
【年代】:民国时期
【用途】:携带或盛放东西的工具
【馆藏】: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上世纪初,有幸于德裔美国汉学家劳佛尔对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研究,于1925年出版了《中国篮子》,书中配了38副精美的图片介绍中国竹编容器,使得我们得以欣赏这些早期时候的中国篮子。
《中国篮子》选图
那些篮子可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有幸于劳佛尔的记录,我们今天仍能一瞥它们的风采。尽管书页已经泛黄,篮子的照片也没有颜色,但是精致而轻灵的形貌,仍然能表现出满满的设计感和时尚感,让我们心动不已。
中国的能工巧匠将篮子艺术发展到了他国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不仅在设计精美的造型、迷人的装饰上费尽心思,还在传统编织材料与木料、金属及漆料等材料的结合上苦苦探索,通过使用这些原本为其他行业所用的材料,使篮子的造型更生动、细节更完美。
《中国篮子》选图
在当时,《中国篮子》的类别被归入“设计人类学”的范畴。而在将近一个多世纪之后,我们对设计和生活美学的关注和探究似乎才刚刚兴起。
在漫长的时间里,竹篮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但是似乎也从来没有人对那些再普通不过的篮子有过什么特殊的重视,更何况是为它们出一本书。在某个历史阶段,我们如此缺乏自信,却不知道,在我们眼里那么“普通”的物件,在仰慕者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箱子虽小,可背后所蕴藏的竹编文化确是中国一代又一代手艺人技艺的传承,智慧的结晶。
竹编箱
【年代】:民国时期
【用途】:多用于盛放杂物
【馆藏】: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殷商: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样式多了起来。
春秋战国: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马王堆汉墓 “熬兔笥”竹笥
秦汉: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
唐宋: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有150余种编织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
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一针一线,一粒一米,一衣一裳,皆需盛放。针线笸萝,篮子,竹编箱……都是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热爱,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