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2-08
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认识华夏国粹——杆秤
分享到:

一根木杆秤,一页文明史。杆秤,是中国人发明人类最早的衡器,它是华夏国粹,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千年。老话常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称量工具,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交易,都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落间完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磅秤和电子秤等衡器的出现,杆秤逐渐退出市场,似乎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脑海中才有它的一席之地。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认识称重工具——杆秤与盘秤。

杆秤

【年代】:近代

【材质】:木制

【用途】:称量物品,一种衡器

【馆藏】: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传统的杆秤由秤砣,度量杆,秤盘组成,而秤杆的材质分两种,大秤多使用楠木所制,小、中秤则是由秦巴山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制成,所用木材都需要长时间的阴干才能用于制作,但是由于地区不同干湿度不同,木材受潮干燥后会造成度量不精确。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统一使用金属制作秤杆,解决了木质杆秤准确性受到地区天气影响的弊病,木质杆秤现在大多已经作为工艺品被收藏起来。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三杆秤均为木制秤杆,保存完好,定盘的星已经不明显,秤砣规格不同。

盘秤

【年代】:近代

【材料】:木制

【用途】:称量物品,一种衡器

【馆藏】: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收藏的盘秤数量多,秤盘的形状有方有圆,大小不一。盘秤也是杆秤的一种,而与早期的杆秤不同的是,重物是用一个底盘来盛放,这样可以使得重物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因力量过大,损坏秤杆。

盘秤渐渐发展,秤杆变得光滑,减小摩擦力,减小误差。而刻度的标注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标注的越来越准确。

问:杆秤的星是多少斤两?

杆秤上基本都有两排星,也就是刻度。点点代表多少?几斤几两?相信除了老一辈,很少有人能精准读出来了,但是“半斤八两”却被我们一直用着,半斤八两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差不多的意思。那正是因为古时候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算一样的!

古代的杆秤上有16颗秤星,一颗星代表一两。杆秤看似简单,但里面却有许多学问。相传16两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倘若短斤少两,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为计算方便,国家才把秤统一改为10两一斤。

认识了杆秤的星,两排刻度又是怎么读呢?

老式杆秤认斤数方法,总共分四步:看提绳,用秤砣,看度量,注意提秤杆时要稳。

秤杆上有两排刻度,就是分别对应大提和小提的。看秤杆提绳,靠在秤钩前面的提绳是按照斤为单位的,靠近第一个提绳后面的是按照两来计算单位的;秤砣一般选择的都是以1斤为单位的重量,作为称重游走工具;看秤杆的度量是多少,例如第一个提绳为20斤,间分10小格,最小单位5两,第二个提绳量程为5斤。分成10个小格,最小单位是1两。

秤杆利用的杠杆原理,离秤钩近的提绳能称质量更大的物体,靠左边一点的提绳量程较小。放东西在秤钩或者秤盘上,秤砣挂在杆上,提起小提,开始移动秤砣,直到平衡,显示的是多少星就是多少量程了。

壹、定盘星是准绳

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

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贰、杆秤权衡人心

在使用杆秤时,最讲究的就是万万不能缺斤短两!只要杆秤差一点点,称量的重量就差很多,秤砣为“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而“权衡轻重”这个词,也是由此而来的。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告诫商贩要立于天地间,不可心生贪念,更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

叁、公平公正公明

《宰相刘罗锅》里有一句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呀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这天地间有一把无形的秤,秤砣是百姓,说明老百姓在一个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领导者的所作所为老百姓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结语:

杆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勤劳能干的象征。一杆秤虽小,却可秤出重量,秤出人心。无论如何,做人的本分不能丢,心中的道德天平和那杆秤不能丢,要始终牢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创始人谷建华先生)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博物馆简介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藏品展示

19.png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夔龙纹四方鼎式炉

【规格】高17.3cm;口径9.2cmx14.2cm;重2.75kg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详述】此炉为仿商周青铜器鼎式形制,炉身长方,口沿外翻,深腹平底,底承四柱足,极具扛鼎之势。炉身顶部云雷纹地,浮雕夔龙纹,下部饰鼓钉纹,中央及四角出戟,古拙灵动,装饰性极强。炉底镌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迹工整,刻划有力,极为标准。器形庄重典雅,铸工精道,颇具时代风范,鎏金装饰,雍容华贵,包浆醇厚,可藏而赏之。

20.png

仿明 精铸紫铜胎鎏金灵芝螭龙纹冲天耳炉

【规格】高16.5cm;口径15cm;腹径19cm;耳距16.6㎝;重4.6kg

【款识】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详述】唇口微侈,束颈,冲天耳,鼓腹浑圆,向下承接三乳足。腹部开窗一周,其内鱼子纹锦地,浮雕灵芝螭龙纹。整器铜质精纯,入手沉坠,线条流畅简洁,整体鎏金,丰腴莹润,为文玩清供之佳器之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