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2-12
中医盛放中药材的器具——中药柜
分享到:

中药柜是一种盛放中药材的器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药柜可以说是中医药最好的搭档。关于中药柜您又了解多少呢?其实里面有很多细节我们都还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探寻那些您不知道的中药柜知识,让您对于中药柜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jpg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走进民俗博物馆民俗展厅西侧的中药房展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木质中药柜,由许许多多的小抽屉组成,每个抽屉又分几格,存放不同的药物,抽屉外面标明存放其中的中药名称,一般一个抽屉存放两三种药性和药名相似的药物。在中药柜上也置放着各种各样的杵臼,整体看上去尽显古风之感。

2.jpg 

(华佗行医图)

中药柜的由来

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了中药,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其实中药柜历史也很悠久,在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那时的中药柜有400个小药斗,藏尽世间本草,一开一合间,救人无数,芳名永传。

据传,早在三国时期,古有神医华佗,为人医术高明且平易近人,有一次他为患有腿伤的老木匠免费看病,治愈了老木匠的腿伤。老木匠非常感激,来到药铺感谢华佗。聊天时,他看到华佗的药放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布袋里,占了很大的空间,而且拿取非常不方便。突然,一个想法闪过他的脑海。他问华佗:“作为医生,你需要准备多少药物?”华佗说:“常用的有400多种。”

木匠回家后,经过精心设计,依据褡裢的小袋子方式,做成许多小抽屉,小抽屉里又有小格子,将抽屉隔成三、四个方格,用来存放各种药材,外边写上中药名称,类似木制的箱柜,华佗看后很满意。此后,华陀把他多年来收集的所有中药都存放在木匠为他做的药柜里,并在每个小抽屉上标注药材的名称。由于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实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3.jpg

中药柜

【年代】:年代不详

【材质】:木质

【用途】:传统的盛放中药材的器具

【馆藏】: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中药柜的制作

中药柜其高不过鼻(1.60米),宽不超臂展长度(两臂伸展宽度1.70米)。有“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由于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不包括底层的三个四格抽屉),故又称七星斗柜。因其调剂药品,方便易取,找药容易,故又有“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特点。斗面呈长方形(左右宽20厘米,上下高15厘米),稍微高出柜面(0.2至0.3厘米),四边倒棱,加之醒目规律的红色隶书药名,使整体斗柜表面布局层次分明,雅致美观。

中药柜虽然造型不算太难,但内部结构复杂,由于全部是抽屉,制作时候既考验木匠师傅的基本功,又考验木匠师傅的耐心。

过去做药柜就是用国槐(硬度高)做枨子,楸木做板子。习称“怀抱子”(楸木日久颜色发紫,又称紫楸,故取谐音“子”)。整套柜子采取四面装板,层层见底,横七竖八,上罩顶箱的样式,看起来美观,不呆板。因为药柜为纯榫卯制作,需用牛皮胶粘接,这样干透后,既牢固又耐久防腐蚀。

4.jpg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藏中药柜)

古人说:“滴漆入土,千年不坏”。大漆是中国所本有的家具髹涂材料。它黏着性强,防水防腐蚀耐高温,其白如雪、红如血、硬如铁、愈用愈亮、千年不朽。白板药柜制作安装完成后采用大漆髹饰,需要从熬桐油到朱砂、鹿角霜、密陀僧打底,再到打磨刷漆、推光等十几个流程。

待大漆干后,开始装饰实木家具铜活,它虽然体积不大,但作用却不可忽视。既对药柜是很好的装饰,又具有加固家具,方便使用的实用性。中药柜方斗抽屉选用宝相花做垫,铜环做拉手;栏柜的长方形药斗选用蝙蝠作垫的铜圈拉手,突出它的厚重稳固感觉。贵细药柜用铜鱼做拉手,体现它的隐匿珍贵之特点。药柜所有腿足均用纯铜包脚包裹,使之美观耐用,防止四足腐烂开裂。配满铜活后药柜更加雍容大方,光鲜亮丽。

上述工序都完成后,就可以贴斗谱了,斗谱又称“药签”。一般药签都剪成葫芦形状,取悬壶济世、福禄双全之意。这样的药签贴上去之后,既丰富了药柜文化内涵,又对药斗进行了最后一次装潢。这也是药柜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了。

穿越千年的中药柜极具传统风格及韵味,一代一代的延续至今,最能彰显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之美,一直是广大中药房的首选。

 5.jpg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藏中药柜)

装柜原则

中药柜这么多药斗子,药该怎么分类怎么放?为了将这些药材合理有序存放,中医先人根据中药品种、质地、用量多少、药性等区别,进行了科学存放及便捷取用的“斗谱”原则,大概可分:质轻量大易装匣、常用普通斗中装、挥发粉面细子瓶,以及暗柜独存贵毒麻。这帮助了配药医生调剂操作、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差错事故、提高调剂质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等。

质轻量大易装匣:匣柜的中药装放,多将方剂中单味药用量较大的或质地轻泡的中药装匣放置。以避免短时间内反复装斗的劳作,如治梅毒之土茯苓,化石之金钱草,起痿之羊藿叶等用量之大;催乳之通草、降逆之旋覆花、开音之蝉蜕等质地之轻。

常用普通斗中装:斗柜的中药装放,除极少数植物种子、果实、花蕾、叶茎、根皮及动物、矿物类药特殊放置外,皆可装斗放置。

6.jpg 

(中医抓药)

挥发粉面细子瓶:瓶柜的中药装放,通常将暴露存放、极易挥发分解、走失药效的结晶、加工提成类药;药物极小似沙,难以手抓的极细种子和粉面类药,装瓶摆柜放置,以便调剂。如樟脑、冰片、薄荷冰、硼砂、芒硝、乳香、没药、雄黄粉、硫黄粉、青黛、蒲黄、车前子、葶苈子等,另外对难以组合装斗的籽种中药如牛蒡子、鸦胆子等,亦可装瓶放置。

暗柜独存贵毒麻: 在药店抓中药给配客,最怕抓错、抓漏给顾客,重则导致出人命,轻则中毒或无效,所以药师常自我解嘲说:“我一只脚跨在监仓门外,一只脚跨在监仓门内,抓错中药易出人命、中毒的话我就进去了。”所以暗柜存放一些贵重的如百年山参、灵芝、牛黄等,像一些还有毒性及麻痹性麻醉药物也放在暗柜,这样摆放是怕丢失及抓错。

 7.jpg

(民国时期中药房)

结束语

在穿越千年后,中药柜依然是中医发展的最忠实记录者。每每到中药铺,抓药医生在中药柜前娴熟、灵活地拿捏草药的景象,总让人心生感动和敬畏。所以无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在,中药柜的一匣一斗中,一直都收藏着医者仁心和患者希望。

当中药柜发展到当代,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便出现了各种不同材质制作的中药柜,甚至还出现了不锈钢材质的中药柜,可谓五花八门,百花盛放。


博物馆创始人简介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博物馆简介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藏品展示

37.jpg

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牧童骑牛图鼓式炉

【规格】高17.3cm;口径16.5cm;腹径20.5cm;重4.85kg

【款识】崇祯乙亥云基主人制

【详述】此炉采用精铜铸造,铸熔饱满。鼓式炉身,浑圆鼓腹,上下各饰鼓钉纹一周,炉身两侧设对称狮首耳,狮首涡旋粗眉,双目圆睁,宽口阔鼻,鬃毛卷曲浓密,神态凶猛威武。下承三兽足,与整体协调有致,美感十足。器壁鱼子纹锦地,浮雕缠枝莲纹,两面中央开窗,铸饰高浮雕牧童骑牛图,牧童幼稚可爱,构图疏密有致,远近结合,宁静祥和。整器包浆醇厚,色泽典雅,是为收藏陈设佳品。


 38.jpg

仿明精铸紫铜胎鎏金朝冠耳熏炉

【规格】高22.5cm;口径11.2cm;腹径15cm;重3.8kg

【款识】崇祯乙亥云基主人制

【详述】铜胎,器分器盖、器身两部分。镂雕云纹器盖,盖面高隆,狮子绣球为钮,挺拔卓立,尽现苍劲之感。器身折沿圆口,束颈,腹部圆鼓,口沿两侧设对称双朝冠耳,底承三蹄足。此器形制规整,厚重朴实,经香火滋养,表面分布均匀皮壳,为文玩清供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