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4-06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戴泽在抗美援朝时期绘画创作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六十六)戴泽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戴泽绘画作品
1922年3月23日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同年随父母回国,重庆云阳人。自幼喜爱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重庆中央大学(中华民国时期国内最高学府)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1946年7月毕业以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北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助教、讲师。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负责基础课教学,为素描教研组成员,兼教具组管理。从教数十年来,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戴泽是徐悲鸿重要的弟子,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其代表作品有《农民小组会》《胜利的行列》《夏日树荫》《鸢尾花》《热带雨林》等。2023年9月13日因病逝世。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戴泽作为中央美院的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没有机会跟着志愿军去战场。但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他两次响应号召,奔赴朝鲜写生。
戴泽油画作品 《钢铁运输线》
1954年初,戴泽应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之邀,同宗其香、哈琼文等人去朝鲜为志愿军创作绘画。7月受抗美援朝总会委派,戴泽同梁玉龙、武必端等再赴朝鲜,进行为期一月的采访写生。他曾说:“那时朝鲜已停战,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立即回国,而是为朝鲜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他踏上朝鲜的土地时,看到战后的朝鲜被炸得满目疮痍,不少道路被炸毁,很多人都是住在帐篷等临时的居所里。在战争刚刚结束的环境下,生活条件很艰苦,自来水一会儿通,一会儿不通。有时还需要把汽油桶里的储水倒出来饮用,里头甚至有锈。在朝鲜,戴泽满怀创作激情,不畏艰苦,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深入铁道兵团军营、抢修现场,围绕《钢铁运输线》创作了大量手稿,包括画中指挥交通的志愿军战士、疾驶的战地汽车等。他还绘出了《平壤之路》《平壤广场》等表现朝鲜战后建设的作品。其中的画作《鸭绿江边》,定格了在明媚阳光与蓝天白云之下,朝鲜民众在江岸边浣洗的景象,虽然远处还有战争中桥梁受损的遗迹,但仍掩盖不住和平繁荣的前景。
2020年,戴泽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当捧起沉甸甸的奖章时,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七十年前在朝鲜的志愿军前线遇到的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戴老曾说:“有很多人都担得起这份荣誉,只是他们已不在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或许唯有亲历者与见证者才能深刻体会。
(六十七)张志骞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张志骞绘画作品
张志骞,《中国老年书画》副主编。
(六十八)糜振玉
题跋:保和平,卫祖国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糜振玉书法作品
1931年10月7日生,江苏省无锡县(今锡山市)人。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山东大学数学系肄业,1954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第二期本科毕业。大学期间被选优从山东大学数学系转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1954年—1963年任大连海校战术教研室助教、教员。曾在护卫舰支队、鱼雷舰大队见习部门长、大队业务长。1958年封锁金门战斗中,到海岸炮兵连、鱼雷舰支队见习。1963年调军事科学院,历任教研馆海军所助理教研员、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5年任副院长。1987年1月中共中央党校第一期省部级理论学习班结业。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中国国家安全论坛副主席、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副大军区职退休干部、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022年12月24日因病逝世。
在大连海校立三等功四次、评为五好干部三次;立三等功二次、评为院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学习雷锋先进个人、“三好”(学雷锋、学好八连、学硬骨头六连)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后勤指挥学院等兼职教授;第二、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军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军队学位领导小组成员,军队学位委员会军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军委审查组组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顾问,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军事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主编《中国的国防构想》,合作主编《军事科学概论》、《中国军事文库》、《中国当代国防文库——大国防》、《军事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要》;参与组织领导和编写的《战略学》获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军科研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和统稿的《战役学纲要》获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军科研成果特别奖;参与组织领导和编写的《第四野战军战史》获中国图书提名奖;发表军事论文百余篇。
离休后,他师从首都师范大学梁志斌教授和中国书协第四届理事、北京书协名誉主席张有清先生习书。曾参加“迎奥运名家书画展”、“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国际艺术文化博览会书法展”,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将军书画展、将军部长书画展。部分作品被相关单位收藏、刻石。曾任将星翰墨书画院院长,中国榜书研究会高级顾问。糜振玉将军在军事科学院长期从事战略问题研究,学问精深,治学严谨,钻研独道,建树丰厚,对后世影响广泛。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