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5-02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系列之七十二
来源:原创
分享到:

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65e833a6a55f9.png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本期我们将着重介绍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百一十七)邹家华

67bad3aaba7e9.png

题跋:正义胜利英雄师 人民永怀自豪情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邹家华书法作品

邹家华,1926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2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毕业,大学文化。1944年至1946年在淮南参加新四军,先在华中新四军建设大学学习,后任山东省政府实业厅建设科干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中共松江省哈东地委秘书,中共宾县常安区委副书记、书记。

1948年至1955年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补习俄文,后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1955年至1964年任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工艺科工艺师、副主任工程师、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代厂长、厂长。1964年至1966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82年至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至1986年任兵器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6年至1988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至1989年任国务委员兼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9年至1991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1年4月在全国人大第七届四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起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委。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96年4月任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主任。1996年5月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顾问,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全国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副组长。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退休以后的邹家华也在时刻关注着国家政策的发展情况,投身到公益事业之中,依然尽自己的力量奉献社会、回报社会。因病于2025年2月16日23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个人简历信来源:中国政府网)

89图片1.png

在新四军的岁月里,邹家华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积极参与各项战斗任务,不畏牺牲,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在华中新四军建设大学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邹家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此后,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来推动工业化建设。邹家华继承父亲与祖父的遗愿,用一片忠贞之心,来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他一片赤诚之心,报效祖国。邹家华于1948年至1955年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补习俄文,后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身在异国他乡,也依旧心系祖国,也心系在抗美援朝作战第一线的祖国同胞们,他知道此时肩负的重任,几年时间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将精力全放在学习上。苏联寒冷的气候,对于邹家华来说,冬天尤为难熬。那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邹家华从不敢懈怠,即使身上和手上长了冻疮,他也在咬牙坚持,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在苏联的日子里,邹家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进的工业知识和技术。他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又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研究。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与同学们积极交流讨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虽然未曾披上军装,走到抗美援朝第一线,但他一直心系祖国,时刻关心战争局势。1955年,邹家华学成归来,彼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们国家正式进入集中建设阶段,邹家华怀揣着与热血青年们共同创造辉煌的志向,他也立志在机械制造领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他被分配到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从一名普通的工艺师做起。在工作中,邹家华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技术改造和创新。他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了多种新型机床,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凭借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成绩,邹家华逐渐晋升为工程师、总工程师、厂长。在他的领导下,沈阳第二机床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家华和中国汽车工业

邹家华在机械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多年的领导工作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的机械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发展,被誉为“稳健的改革者”。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利用外资发展轿车工业。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二司副司长徐秉金说,邹家华非常重视发展轿车工业,他亲自抓一汽15万辆轿车项目和二汽的轿车项目。

1988年9月,时任国务委员兼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的邹家华对一汽选择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表示赞成,并同意双方开始进行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促成了1990年11月20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的签约。

1990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讨论二汽轿车项目,邹家华作为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参会。邹家华从宏观发展角度考虑,认为发展轿车工业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中国的背景下,更要全力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这对促进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合资轿车项目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一个细节是,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的邹家华为两次总理办公会上定不下来的二汽轿车项目发了火,在资金问题上不客气地批评了机电部和中汽总公司的负责人:“叫你们修改方案,你们为什么不修改?就这样还想拿到总理办公会上来糊弄?”可见他对落实轿车项目的重视与坚持。

1992年,二汽与雪铁龙合资成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标志着二汽正式启动轿车生产。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随时任副总理邹家华到广西等地考察。李安定后来在专栏中写道,“这位热心汽车发展的领导人对我说:‘现在人们爱说汽车是支柱产业,但是汽车真正要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只是轿车进入家庭之后才有可能。’”

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其中有如下表述:“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虽然没有落实的细则,但是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重大观念上的意义。原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总经理苏晖称,1994年这个产业政策,是私家车被允许进入家庭的一个信号:“可以说,没有邹家华的支持,轿车可能不会这么快成为平民消费品。”

邹家华与中国舰船工业

1973年,邹家华调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军工技术引进与创新。1974年8月1日,国产第一艘核动力鱼雷潜艇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征1号艇”,编入海军序列。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放、海军副司令员高振家,分别在交接文书上签了字。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国防工办副主任邹家华、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边疆以及工人、科技人员、水兵代表在会上发表了讲话。1979年10月,张爱萍、洪学智、刘华清、邹家华等签发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关于从英国引进技术改装和新建驱逐舰请示》,经邓小平、李先念等4位党中央领导和徐向前、聂荣臻2位军委副主席批阅同意。053H2在国防事业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中国海军第一艘以合同制采购的舰艇,也是全军第一个采用此办法的装备。没采用合同制之前,虽然也有预算,不是想要多少就给多少,但军工双方都不好控制,采用合同制之后则加强了控制省了钱。

1983年11月4日,“053H2导弹护卫舰经济合同(试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包括海军部刘华清司令、李耀文政委、杨国宇副司令、李景副司令、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和聂力等国家领导人齐齐到场,当时国防科工委既管工业部门也管军队装备建设。1989年5月16日,中苏宣布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1990年4月23日,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前往莫斯科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期间向苏联方面提出恢复和扩大两国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合作,并且同意以政府贷款的形式向苏联提供食品和日用消费品,换取莫斯科同意向中国出售航空技术装备。1990年5月31日,时任中国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双方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的协定》。这个协定的最大的意义,它促成了中苏军事引进合作机制的建立-中苏混委会。中苏混委会全称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由双方主管外交、财政、军事工业的高层领导组成,负责所有军事工业合作项目的决策和部署,中方组长由刘华清担任,副组长则是邹家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中国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是中国唯一的核潜艇制造商,曾生产过091、093型核动力攻击潜艇(SSN)和092、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邹家华曾两次来葫芦岛考察。

1993年9月26日,邹家华来葫芦岛市参加绥中36—1油田建成投产庆祝大会,并亲自为油田建成剪彩。1997年10月6日,邹家华副总理再次来到葫芦岛。他视察了锦化集团、锦天化公司、葫芦岛锌厂和渤海造船厂等国有企业。锦天化是1990年在邹家华主持下签订的中法合作顶目,七年后邹家华副总理再次来到锦天化,对企业的发展感到满意。在渤海造船厂会议室里,他听取了地方领导和造船厂领导的工作汇报,对葫芦岛港建设、扩建工程进展情况及国轮外运等情况很感兴趣。汇报中,邹家华不时插话询问。邹家华要求船厂在完成军工任务的同时,要很好地在开发民品上下功夫,转产中不要光想到巨资投入、上大设备,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做到小设备也能办大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要想拥有自己的极地破冰船,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造”,二是“买”,“造”船成本代价太大,这条路基本走不通。1992年夏末,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有一批船计划售卖,其中有8艘万吨级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极供应船。国家随即组建了由专家组成的勘察小组,勘察小组与乌克兰方面在船舶建造、性能特点、交船时间、价格等方面展开了焦灼的谈判,最终确定的价格是1700余万美元,1993年交船。经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批准,动用当年的总理备用金,连同国家计委配套投资,凑够了1亿元人民币。

经过征集研究讨论,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为破冰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雪龙”。时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亲自用毛笔书写了船名,传到赫尔松船厂。工人们用数控机床将“雪龙”两字切割好,再用焊枪焊到船舷上。1993年3月31日,破冰船交付,离开乌克兰,踏上归国航程。7月10日,破冰船驶入长江口,两天后进港抛锚,标志着我国从此拥有了第一艘破冰船。

1991年后,邹家华的仕途迎来了新的转变,成为了分管工业的副总理。在此期间,他主导实施了一系列工业体系的重构工程,其中包括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主辅分离”等,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我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除此之外,邹家华同志还积极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京九铁路”的建设,采用了多元化的投资模式,确保了整体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通了“任督二脉”。要知道,京九铁路可是“八五”计划中的第一号工程,是中国当时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号大工程。在能源领域,邹家华同志还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建设,他的科学决策为这一世界级工程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后,邹家华同志退居二线,但他“退休不褪色”,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中,比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论证中,就曾提出了"基础设施先行、特色产业跟进"的发展路径。

邹家华同志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伟大情怀。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年轻后辈砥砺前行,他一生致力于培养后辈,鼓励年轻人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鼓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拓进取。

(二百一十八)鲁宜厚

67bad4b44cca2.png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鲁宜厚绘画作品

鲁宜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著有《抱璞集雅》纪念画集。

(二百一十九)王瑞玉

67bad4de049a3.png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王瑞玉绘画作品

王瑞玉,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