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5-06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一级战斗英雄、时任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第七连副排长谭炳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百六五)李秉吉
题跋:百战百胜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李秉吉书法作品
李秉吉,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年级主任)、著名书法家、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曾花费近 30年时间,收集整理了一万个“寿”字,在艺术界产生极大影响。
(二百六十六)申彤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申彤绘画作品
申彤,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二百六十七)刘敬国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刘敬国绘画作品
刘敬国,原新华社研究员干部,志愿军某部话务员。刘敬国同志从1993年开始学习绘画,多年来她虚心求教,刻苦训练,大胆创新,创作出一大批风格不同的艺术佳作。她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30余次,不少作品受到国内外知名画家的称赞和肯定。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第五次战役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利用志愿军前突太猛、战线延伸太长的机会,抽调美军第2师的一支重坦克部队,企图穿过加里山东麓的390高地西山脚一带,直插北汉江的九万里渡口,与前一天夜里偷越过我军防线的一支摩托化部队会合,以斩断北汉江以南我军的转移道路。这个计划是李奇微“闪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京,李奇微已骄横地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他正在创造一个类似于前任麦克阿瑟“仁川登陆”似的辉煌战例,这一次吃亏的,将是中国人。
战局的确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尚在北汉江以南的我军大部队、机关、后勤奉命火速北撤,以免被敌人“包饺子”。撤退路上,敌机疯狂轰炸,江面无法搭桥,人多舟少,战士们只好就地砍伐树木,用绳子连成长串横置江面,会水的游向北岸,不会水的则抱着圆木,“飘”过北汉江。
关键时刻,谭秉云所在志愿军27军80师239团奉命从东线星夜疾进,赶往前线设伏,阻击美军,以掩护大部队转移。我军进到390高地,紧急构筑工事,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大部队安全过江争取时间。27军在朝鲜战场上是一支名闻遐迩的雄师,曾创造了抗美援朝中我军唯一全歼美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光辉战例。作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谭秉云所在的7连指导员梁忠仁,将扼守公路反击敌人坦克的任务,交给了谭秉云任班长的四班。
5月24日傍晚,谭秉云带着新战士毛和在390高地下面的公路旁挖好散兵坑。地形是他精心选择的,这一段公路很窄,一边是小河,另一边是山岩,打坏敌人一辆坦克,其余坦克很容易被堵住。谭秉云把其余战士留在山腰上的战壕里打掩护,自己带着毛和下了公路。谭秉云一直密切注视着公路上的动静。只见远处的天幕上,掠动着一道道光柱。随着光柱越来越近,轰响声越来越大,新战士毛和不禁有点紧张。为了给毛和打气,谭秉云从腰间取下一个手雷递给毛和,“我先上,你留在这里!”谭秉云离开散兵坑,从灌木丛中向前爬去。
很快,坦克越来越近。谭秉云虽然是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但打坦克还是生平第一次。为了找到最佳的袭击位置,坦克离他不到20米了,他一动不动;15米了,他直起身单腿跪地,右手紧握手雷(这种苏式手雷重1.4公斤),左手食指套在插圈里,继续耐心地等待。眼见坦克一步步靠近,毛和与山腰上的战友们心里都揪紧起来。5米,3米……终于,战友们看见谭秉云手一扬,手雷飞出,向当头的坦克砸去。随着震天动地一声巨响,大家都在心中大喜。可是,等烟雾散开,谭秉云定睛一看,气人!吃了一颗手雷的坦克还在行驶。谭秉云急了,他不顾死活冲上公路,猛追坦克,对准它的屁股扔出第二颗手雷。猛烈的爆炸中,一块弹片击中谭秉云的额头,他眼前一黑,昏倒在公路上。守在一旁的毛和赶紧跑上公路,抱住谭秉云。但谭秉云清醒过来,第一句就是焦急地问坦克。得知坦克已经报销了,谭秉云才松了口气。这时,敌人的一串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开。谭秉云连忙一把推开毛和,指挥他打第二辆坦克。谭秉云顾不得抹一下脸上的血,靠还能看见的右眼,将最后一颗手雷向坦克掷去,眼前霎时腾起一团巨大的烟火,坦克“吱”地嘶叫一声,停下了。就在这时,一辆美军吉普车从北面疾驰而来,谭秉云瞄准汽车又是一枪。驾驶员身子一歪,汽车撞在岩石上,熄火了。而这辆汽车也提醒了谭秉云:眼下这段公路已被堵住了一小段,要收拾其余的坦克,制造更大的拥堵,必须到前面去截击。于是,他向南走了大约一百多米,看地形。这里一边是山岩,一边是陡坡,陡坡接近路面的地方长着密密的野葡萄,躲在里面,既能隐蔽,又能观察公路上的动静。他满意地转身回到原来的散兵坑。正巧,毛和带着手雷回来了,排长也来察看他的伤势,要换他下阵地。谭秉云连忙摇晃了一下脑袋,表示伤得不重,并说:“我已经打出窍门来了,手雷往坦克屁股上砸,没一个瞎的。”排长只好任他行动。
之后,谭秉云给毛和布置任务:“我到前边去埋伏,你留在这里警戒北边。”就这样,没有掩体,没有堑壕,没有一门火炮支援,谭秉云趴在野葡萄丛中,双眼注视着公路前方。因为谭秉云选择的狙击点很刁钻,不仅敌人不易发现他,而且这里是个死角,炮弹、子弹打不着,想用履带压他更不可能,坦克稍不小心就会顺着陡坡滚下河去。所以,当一串坦克“嘎吱嘎吱”碾了过来,尽管炮口还在左右转动,不停喷射炮弹,却防不住一旁设伏的谭秉云。只见他扒开葡萄藤,爬到公路边,将第三颗也是最后一颗手雷,向驶过的第一辆坦克尾部掷去。瞬间,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后,山谷里发出一长串炸鞭炮般的声响。
谭秉云探头望去,坦克浑身冒火,公路上一片混乱,剩下的坦克都在拼命倒车,大炮机枪一阵乱射。美军第2师北进的道路被谭秉云成功堵住了!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