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25-06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于2000年12月12日至17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
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书画展合影留念
此次展览目的是要弘扬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缅怀先烈们战争中所呈现的各族人民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让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其实七十多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抗美援朝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正义战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宗旨、本色和作风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本期,我们将着重给您讲讲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时任志愿军第23军67师200团9连2班战士许家朋在抗美援朝战场中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历史背景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拉开序幕。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当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与由温井向北镇进犯的南朝鲜军步兵进行了一次遭遇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后的首次战斗。此役后,志愿军乘胜进攻温井之敌,并于26日凌晨占领温井,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二百六十八)柯德明
题跋:骤雨玉琼打新荷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柯德明绘画作品
柯德明,1932年5月生,湖北大悟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创作研究员。
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参加集体完成的科研项目曾获军事科学院颁发的特别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个人著作获二等奖一次,军事论文多次刊于军内外军事杂志。离休后,于1992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随之参加军事科学院及总参三部老年大学,师从多位国画老师继续学习国画,专修梅兰竹菊。作品曾参加军事科学院在京举办的三次大型书画展,及中国书画研究会举办的纪念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等书画展;并被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组委会珍藏。
(二百六十九)俞学明
题跋:鱼水情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俞学明绘画作品
俞学明,原空军指挥学院宣传部部长(主任)。
(二百七十)郗丙辰
题跋:福寿绵长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五十周年书画大展》郗丙辰绘画作品
郗丙辰,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许家朋,1931年生,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绩溪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许家朋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军。人伍后,许家朋在部队首长的教育下、战友们的帮助下,很快成长为连队里的一名优秀的战士。1952年7月,许家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作战。在人朝途中,全副武装的长途跋涉,马不停蹄的夜间行军,对于年纪轻、身材矮小的许家朋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班里怕他掉队,派两个战士去帮助他。许家朋说:“大家负重差不多,我个子虽小,但力气大,保证不会掉队。”他不仅没要人帮助,反而给别人扛枪。尽管他的脚磨出了血泡,又肿又疼,鞋子都穿不上,但每到一处宿营地,他都顾不上喘口气,放下行装,立即忙着挖坑搭帐篷。战友们都称赞他是一位拖不垮,累不倒的钢铁战士。
11月,部队进行大练兵。此时的朝鲜已是十分寒冷,许家朋为了练好刺杀,经常晚上一个人偷偷地到训练场上脱掉棉衣苦练。刚开始他手榴弹投得不远,也不准,于是每天早晨当战友们睡得正香甜的时候,他就穿好衣服,轻手轻脚地走出宿舍,练习投弹。后来在部队组织的军事考核中,许家朋的成绩跃居前列。12月,许家朋所在的部队奉命从东线移至中线,参加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到了一线,他们连的任务是筑城扛木。许家朋在向前沿运木时,最能吃苦耐劳。他个子虽小,但每次都扛又长又大的木头。有一次连夜运木,天又下雨,路又滑,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时,他滑倒在地,扭伤了脚。第二天伤处既肿又疼,排长要他休息,他坚决不肯。
1953年4月,许家朋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6日志愿军发动的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正式打响。许家朋所在的67师200团受命对美军第7师17团据守的朝鲜铁原以西的石岘洞北山进行反击作战。出征前,许家朋向连长、团支部递交了决心书,他写道:“在一旦需要我的情况下,就像黄继光同志那样,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而牺牲自己。”他对战友说:“我要接受这次战斗的考验,一定像黄继光那样勇敢地消灭敌人!”此次反击作战,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从正面插上主峰,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石岘洞北山是位于朔宁以东的一座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高地。美军派遣了他们认为“精锐”的美7师17团驻守在这里。美守军在半山腰设置了3道铁丝网,在主峰附近构筑了层层地堡群,想借此挡住志愿军的进攻步伐。7月6日晚,天下着瓢泼大雨,阵地上漆黑一片,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在6连连长赵昌荣的带领下,来到了出发地的一条坑道。这条坑道是67师为减少伤亡,从6月中旬开始,在美守军阵地前沿120米处构筑的,可屯一个加强连的兵力。晚9时30分,突击排在96门火炮、16辆坦克的支援下,向石岘洞北主峰、次峰发起进攻。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利用炮火的掩护,迅速向高地前进,快到高地附近时,遭到敌地堡炮火的抵抗。突击排采取分组打堡的方法,准备爆破敌军多个地堡。在向纵深发展时,又遭到了正上方敌暗堡火力的阻击。敌军的机枪“哒!哒!哒!”地响个不停,压着突击队员伏在雨地里不能抬起头。前进受阻,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前往爆破的战友刚跑没多远,就光荣地牺牲了。
敌人的机枪仍在扫射着,许家朋眼看着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心急如焚。他清楚地知道,迅速摧毁敌暗堡是夺取胜利的关键,时间就是胜利,多延长一秒时间,就多一分伤亡,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从刚刚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拎起炸药包,冒着弹雨向敌暗堡冲去。在离暗堡约10米处时,他的双腿不幸被炸伤,倒在山坡上。他咬紧牙关,艰难地一点点地爬到暗堡前面,放下炸药包,拉开导火管,然后翻身一滚,只等炸药包炸响。谁知炸药包因被雨淋湿受潮,爆破未能成功。他忍着剧烈的疼痛,站起身来,毅然扑向暗堡射击孔,双手紧握敌机枪脚架,胸膛紧抵敌人喷着火舌的枪口,终于阻止了敌军机枪发射,保证了突击部队迅速攻占石岘洞北主峰,全歼守敌100余人。许家朋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根据他生前申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5月24日,追授他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称号。为了缅怀许家朋的英勇事迹,绩溪县人民政府将他的家乡坎头乡命名为“家朋乡”。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