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3-10
独家私藏Citywalk线路,深度体验老北京文化(二)
来源:原创
分享到: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巍峨,上面闪着金光的碑文,镌刻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虽然带着不同的时代烙印,但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而甘愿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纪念前人,也是为了激励后人。昨天带您“游览”了临近的两个省份,今天我们Citywalk也带着缅怀先人的心绪,步伐迈远一点,转一转,看一看。


东三省


4db2ddc6ly1gjucrlmkmgj20j60dtta1.jpg

索家花园旧景


东北义园前身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由海淀西苑东、西墓区组成。清康熙年间,东院曾是权臣索额图将军的赐园,人称“索家花园”。至雍正年间,该园又归大学士张廷玉所有,张廷玉喜欢这座院子的绿树成荫、水流淙淙,以至常有“澄心骋怀”之感,遂取名“澄怀园”。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六年(1900),“澄怀园”先后两次遭受英法和八国联军焚掠,沦为废园,属清内务府名下。民国时期此地已为邵英花园,外面界碑上书“怀德堂”三个大字,当时有土地一百二十多亩。西院在达园内,达园是北洋军阀、人称“马桶将军”的懋盛堂主王怀庆的花园。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军官兵及东北籍民间人士入山海关来到北平,许多难民也涌入北平,一些东北籍人士在山海关内逝世。1933年,东北难民救济院管委会买下邵英花园,两年后又买下懋盛堂花园,最后总占面积约三百余亩建立了东北义园。


1696219074751.jpg

1932年《京报》


我们也在档案中查到了“东北难民救济院”的相关记载:“为东北沦亡难民陆续入关,多数流平津各地,时值严冬,若不设法救治,难免不无冻馁之虞,特联合朱庆澜等开始组织平津东北难民救济院,时期有所归依,无免发生意外,前日下午四时,在西单哈尔飞戏院举行”......“院址已定沙土山前京师警察厅(贫民)教养院故址”。


1696219133065.jpg

东北义园报道-1948年华北日报


一篇名为《劉故副院長尚淸今卜葬東北義園》的报道,显示出了东北义园在当时重要的社会地位。


刘尚清(1868年-1947年2月20日)字海泉,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铁岭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1947年(民国36年)2月20日,刘尚清疗养期间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0岁。刘尚清的棺木自美国运抵北平东北义园,用铁、木、铜三套套棺,1948年8月16日地丘,方位取西南看东北,寓意不忘东北的家乡。


安徽省


1696219207354.jpg

北平市内外城分区地图 民国25年(1936年)


安庆义园是著名徽班艺人高朗亭(安徽安庆人),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三庆徽班进京演出后,在崇文门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原有的义园旁,置办了一块茔地,名曰安庆义园,它是京城最早的梨园义地。


崇文门


  崇文门经历元、明、清三朝古都,它位于今崇文门内大街南口处,东距正阳门约3公里。其城楼面阔5间,约39.1米宽,通进深24.3米;楼台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城楼,屋顶是灰色筒状绿琉璃瓦檐边。崇文门是京师九门之一,位于内城东南城墙处,取“文教宜尊”之意,元代称文明门。


1696219383425.jpg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崇文门篇鉴赏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谷建华先生统筹《京门九衢图》这一宏大的历史文化工程,联系和团结一批淡泊名利、忠于事业、精于专业的画家和仁人志士,同德一心、众志成城,共襄盛举,含辛茹苦两年有余,终于完成一百八十米历史文化长卷。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图片1 (2).png

刘炳森为《京门九衢图》长卷题名


《京门九衢图》长卷创作期间,承蒙费孝通、罗哲文、张仃、侯仁之、史树青、王琦、朱乃正、孙轶青、阿老、柴泽民、陈乔、刘炳森、马振声、侯长春、刘春华等社会学、历史学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界名人,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本历史文化工程历时几近三秋,于二零零二年十月终告完成。


图片2.png

   原著《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


安庆义园旁曾有一关帝庙,因年久失修已近荒废。道光七年(1827)梨园同仁集资重建,并立有碑记,上刻董事高朗亭等人及捐资人员姓名、款数与建园过程和管理事宜等。因是三庆班出面置办的,所以三庆班的演员病故后,大部分人员均埋葬于此。程长庚弟子傅艺秋、梅巧玲弟子朱霞芬(小芬、幼芬之父,斌仙之祖父)等即葬于此。后来崇文区(今东城区)又新建了“春台义园”,宣武区(今西城区)也建了“潜山义园”“安苏义园”等等。对于伶人们来说,有了长眠之所才算是真正在老北京扎下了根。伶人生时漂泊,一世流离,只有身后葬处,才是心灵与血脉共同的归宿以及落地生根后的新芽萌发之所。


解放前安庆义园被称之为“戏子坟”,先后因为无人照管而渐渐化为荒冢。时过境迁,到上世纪40年代左右,这一片被夷为平地的荒茔上陆续变作房基,盖成民居,后来继续推倒重建,再重建,直至今天的车水马龙的街道和耸立的高楼大厦。至于原名“安庆义园”的“戏子坟”,便在世事浮沉中永埋地底,再无人知晓了。与之一起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北漂京城那些伶人的梦想、欢喜、和哀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