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2-08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篇鉴赏
“通州”,在金天德三年(1151年)为在燕京建都城,开辟潞水漕运,并“取漕运通济之义”,在潞县城中设置通州,从淮河以北辽阔区域水运到的漕粮和其他不可胜数的物资,由这里转运到首都的建筑工地,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都城建成称“中都”,且迁都于此,开创了北京的建都史,这就是古代谚语“先有通州后有北京”的由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图片
通济桥(卧虎桥)
这是通惠河汇入大运河河口上的桥梁,明万历六年(1578年)将木桥改为石桥,明神宗赐名“通济桥”,取全都受益之义。因护栏两端的戗栏兽是伏卧的猛虎而俗名“卧虎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官庙
桥头有一座三官庙,供奉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和解厄的水官,用以镇桥护运,这是北京地区桥庙相依的建筑习俗。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篇鉴赏
燃灯佛舍利塔
燃灯佛舍利塔相传北周创建,唐贞观、辽重熙重建,元大德、明成化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震圮塔身,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复建告成。塔影垂映大运河中,显其镇河保城之力,雄立大运河头,后人有“南望江山遥作镇,光芒四射拱中京”之赞。
“一枝塔影认通州”诗句诵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表明此塔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并借大运河遥镇江南,拱卫首都。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
通仓
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向南扩建一倍,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城中南部区域设有东、中二仓,西城垣南段外侧设有西仓。为防备蒙古残元势力侵入长城吞占通州西仓,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于西仓周围抢筑新城,如此,通州便有旧、新两座城池,两城相距六七十米。后在天顺间又在新城内西仓南侧再设南仓,连同前面三仓统称“通仓”,守卫北京和北陲明军的粮饷在通仓支领,通仓成为北京及北边安定的基础。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大光楼一验粮楼
北门城楼外运河岸边有一座大光楼,因每年户部仓场侍郎率领设在通州坐粮厅的官员在此处监督验收漕粮,也称“验粮楼”,是大运河北端第一楼。此楼旁边即为漕运石坝码头,有通州州判同在此协助坐粮厅官员验收转运漕粮,凡验收合格的漕粮由此扛到塔北城外的葫芦头处,装上剥船经通惠河转运到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桥处,上岸陆运入储京仓。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楼旁还有号房和露天粮囤,阴天下雨应急而设。东门城楼外是漕运土坝码头,有通州州判在此协助户部坐粮厅官员验收漕粮,合格的用剥船经护城河转运到旧城、新城南门外,再扛入通仓,同样设有号房和露囤应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通州钟鼓楼
通州旧城像是一艘大船,燃灯佛舍利塔就是船桅,而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就是船舱。通州钟鼓楼建于明初,坐落在通州北大街,曾先后四次遭受劫难。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使建成不久的钟鼓楼全部烧毁。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才又在故址重起新楼。这次重建,从楼基到层高,都超过初建时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平谷——三河大地震,通州钟鼓楼被彻底震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2001年春,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为续接千年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5000年泱泱大国的厚重文化,董事长谷建华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责任感,以特有的文化大发展的战略眼光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发起了徒步大运河两岸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开始了创作《古运回望图》的浩大文化工程。
历时5年之久,于2005年末由董事长谷建华担任策划,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了历史长卷《古运回望图》。
全卷长210米,高0.83米,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与现代水墨技法融为一体,完美地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跃然纸上,展现世人。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历史横切面的真实的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