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2-10
“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焦作篇
来源:原创
分享到: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创作时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焦作篇

  焦作——永济渠的渠首所在

 

图为大运河焦作市资料图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黄、沁河冲积的牛角川平原之上,隋为河内郡,唐宋为怀州,与洛阳隔黄河相望,是黄河以北通往洛阳的重要交通要道和门户。

  长明沟开挖于西汉时期,是山阳大地最早的、用于灌溉的人工河流,影响中国历史走势的两次大规模的射犬战役发生在河道南侧的射犬城。它是清水(卫河隋唐之前称清水)的西部源流。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挖永济渠,清水被永济渠所代替,为永济渠的一段。焦作成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渠首所在,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焦作篇

  而长明沟则成了永济渠的输水河道,是隋唐大运河在焦作市留下的重要历史遗迹。千百年来,长明沟由西南向东北流过山阳大地,浇灌了万顷良田,兼顾排涝功能,使汉山阳县成为当时最为富庶的县域之地,后为汉献帝食邑。

  隋炀帝北伐高丽,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粮食,就发动了上百万百姓挖建了河道永州渠,永州渠南至怀川大地,北到京津地区,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是两地的运输要道,当地百姓都叫它“运粮河”“御河”。

  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

 

图为《古运回望图》焦作市采风资料图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联通南北,纵贯古今,焦作大运河流域内文化遗产丰富,是千百年来人民生活生产的历史积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焦作有不可移动的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瓷窑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碑刻、古代建筑、近现代纪念建筑等文物古迹达3014处。其中有商代早期军事重镇府城遗址、五代御塔妙乐寺塔、元代建筑瑰宝慈胜寺、中天一柱天宁寺三圣塔、万里黄河第一庙嘉应观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0处。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有石佛滩摩崖造像、九道堰、运粮河龙头桥、胜果寺塔、东关码头、南关桥、明清古村落寨卜昌、乔庄闸及碑刻等。

 

图为焦作市历史文化资料地图

  焦作的遗存除了丰厚的人文景观,还孕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司马懿,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山涛、向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元代理学家、教育学家许衡,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算学家布依王子朱载堉,清代台湾贤吏抗英名将曹谨,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等。

  焦作——太极拳发源地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资料图

  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300多年前,焦作温县陈家沟的清风岭下,陈王廷吐纳山川、和合阴阳,形成了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法。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达3亿多人,现已经成为焦作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资料图

  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目标,着力塑造品牌、举办节会、引进项目、发展产业,做了大量工作,举全市之力打造“太极圣地”“世界太极城”。

  通过举办“一赛一节”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太极拳重走大运河之路”“丰富大运河文化,讲好太极拳故事”“寻访运河之上的太极拳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在丰富大运河文化的同时,深度挖掘太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太极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走上一条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焦作,在弘扬大运河文化中重新唤醒大运河互通有无、往来交流的功能,沿着大运河的路线为太极拳文化传播和太极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产业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以这里为核心,驻扎在全国各地的4000余家拳馆,巡回举行的各类培训和比赛,向世界数亿人辐射绿色产业高速前行的康养能量。供需两端良性互动助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让更多从业者从单纯外出授拳转为“体育+”融合嫁接的精耕细作,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繁荣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

  焦作市将太极功夫推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建设、“两山两拳”重大布局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太极文化,加快太极圣地建设,太极拳已从陈家沟走向全球,太极拳文化正享誉世界。

  焦作大沙河水清岸绿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焦作段运河美景资料图

  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夺火镇,在焦作市流经博爱、焦作城区、修武,最后在新乡市新乡县西永康村北入卫河,全长115.5公里,焦作境内河道长74公里。因山洪暴发冲带沙石形成石河,故得名大沙河。大沙河是一条自然河流,但又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因为它与两汉魏晋时期的长明沟,有着不解之缘。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焦作段运河美景资料图

  2018年,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启动,据焦作市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态引水、岸线整治、植树绿化等。项目全长35公里,涵盖12公里大沙河湿地公园、9处景观闸、6.6公里精品商务旅游带、5个城市主题景观公园和3条绿色干渠廊道。建成水域面积7000亩,绿化面积6000亩,水面宽度达260米。

  作为大沙河生态治理配套项目,七星园、文体广场、游船码头等重要节点工程已全部对外开放,十万平方米花海、玻璃栈道更是成为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上游12公里提升工程利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项目”资金,正在有序推进。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绿地2.9万亩,生态水面2.1万亩,形成水体3000万方,全面助力大运河(焦作段)生态廊道建设,扮靓市民宜居家园。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焦作段运河美景资料图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大沙河的治理成效日渐显现,据统计,目前已有白鹭、苍鹭、赤麻鸭,红嘴鸥、秋莎鸭等40多种鸟类在大沙河新修建的鸟类栖息地活动。同时大沙河两岸还种植了全长2150米的银杏长廊,栽种乔灌木、花草近300种,国槐、桂花、油松、雪松、红叶碧桃等扮绿了河堤两岸,荷花、蒲草、芦苇、睡莲等优化了河流水质。

  生态环境变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前来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城市旅游新领地的风光。

  如今,大沙河基本实现了由洪涝河、污水河,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蝶变,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河”。2020年2月,有3批、100多只白天鹅飞临大沙河。大沙河区域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靓丽水城的会客厅、公众活动的大舞台。

 

图为云台山风景资料图

  2020年8月,《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将推进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提高焦作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对当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黄河、大运河(永济渠)文化;温、苏、邢、卜等姓氏根亲文化;卜子夏、司马懿、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郭熙、许衡、朱载堉等名人文化;府城遗址、山阳故城、妙乐寺塔、寨卜昌古建筑群、嘉应观等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种植与炮制技艺、董永传说、唢呐艺术、怀梆、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焦作篇

  绿是基,水是魂,文是脉。焦作怀川大地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近水节流、远水开源,整合城市清水景观带,让城市“因水而活、因水而兴”,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加宜居,让以山水自然风光旅游而闻名的焦作增添了更多运河风采,期待这里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运河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

  总策划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中国网运河频道、央广网文化频道转发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附: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