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2-08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分享到: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鉴赏

  “杨柳青古镇”,京杭大运河中的卫河(御河)段纵穿此镇,子牙河傍镇而流,是各路水运的要冲。金代称“流口”或“柳口”,以位在子牙河汇入御河的河口而名。此处多柳,又称“柳口”。明朝,以这里杨柳青青而易名“杨柳青”。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隋大业四年(608年),为收复失地,巩固边防,隋炀帝下旨开凿永济渠,征发河北诸郡民夫百万,“丁男不供,始以妇女从役”。战胜严寒酷暑,南接通济渠,北达涿郡(今北京宣武区一带),全长1900余里的永济渠开通了。两岸筑堤植柳,纤夫走在柳荫之下,别是一种风情。唐、宋、金,元四朝,经常修治永济渠,河道屡改,两岸隋时所植杨柳多被伐毁,而今天津杨柳青这段永济渠一直保持隋时状况,故古柳尚存,成为京杭大运河一处古老而鲜明的特殊景观,在过往的人群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以景观特色来标点这座古镇,约定俗成,由流口或柳口改称“杨柳青”。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已历时三百余载。天然的条件、美好的环境、庞大的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使明朝沿大运河北上销售自制木版年画的苏州桃花坞人倍加欣赏,便选择这座古镇居住下来,忙时种地,闲时制作木版年画出售,丰衣足食。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使此镇生产制作木版年画的专业户日渐增多,甚至产生了戴、齐、杨三家大型木版年画作坊,雇佣民间画家、雕匠、技工和经营人员,产销一条龙,使杨柳青镇成为木版年画之乡,闻名遐迩。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杨柳青年画题材方面,遵循其新年装饰品而祈福迎祥的属性,一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传统,“戏出”“诸神”“仕女”“娃娃”是杨柳青年画的主要内容:一、“戏出”年画,包括文、武相等;二、“诸神”年画多承担黎民百姓的祈福愿望,多以三清三圣、药王、老君、仙姑形象面世;三、“仕女”年画人物安详、悠闲,“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蚁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开口”;四、“娃娃”年画,手中多拿有象征祥瑞的物件,形象概括为“佛容、童身、戏楼、武架”。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南运河边,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修建。文昌阁高五丈,上下三层,呈六角形。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阁的顶层,设有一口藻井,井口处探出一只鳌头,鳌头上塑着一个青面獠牙、虎目圆睁、单腿站立、手握朱笔的魁星,传说是主宰文化兴衰的神。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生日那天,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都聚集这里祝寿,点香燃烛,钟鼓喧天,十分热闹。文昌阁与牌坊、戏楼并称杨柳青“三宝”。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鉴赏

  杨柳青的垂杨柳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尔雅》中,将一种水边的杨树——水杨称作“蒲柳”,此书出现于秦汉之际。在此后不久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说文》中,说柳是“小杨”,“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总之有一种杨树称“柳”,杨柳不分,但主体还是柳,特征是“细茎小叶”,即垂柳,垂柳也叫作“垂杨”,所以古时候人们口头上常说“垂杨柳”《水浒传》中有一章说的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拔的就是垂柳。古代人们总把垂柳栽植在水边,所以也叫“水杨”。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杨柳青物产(枣、梨)

  杨柳青不仅盛长垂杨柳,而且盛产枣和梨。早在战国时期,渔阳地区就有鱼盐枣栗之饶,到金、元、明三代,朝廷规定每家每亩栽植枣树数量,用以防备荒年。又因此地土质沙性较大,适于栽种梨树,但梨树必须由一种叫杜树的去嫁接,杜树也生长很多。杜木、梨木、枣木都是刻制木版、印制年画的重要原料。这里河塘多广,芦苇遍生,芦苇是制造纸张的上等材料。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杨柳青趣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谷建华个人简介: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

2001年春,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为续接千年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5000年泱泱大国的厚重文化,董事长谷建华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责任感,以特有的文化大发展的战略眼光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发起了徒步大运河两岸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开始了创作《古运回望图》的浩大文化工程。

历时5年之久,于2005年末由董事长谷建华担任策划,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了历史长卷《古运回望图》。

全卷长210米,高0.83米,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与现代水墨技法融为一体,完美地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跃然纸上,展现世人。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历史横切面的真实的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