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二十八):走进泰山庙会(下)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泰山庙会。

(《古运回望图》泰山段运河)

泰山庙会的大型娱乐活动,大致也可分为三种,一是“组委会”聘请来的知名团体;二是志愿献艺的;三是江湖卖艺、授艺的。

庙会“组委会”一般是每年请三家戏团,在庙的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各设一个戏台,三家戏团比着唱。听戏的观众则是左男右女,经纬分明。

庙会期间,一些不知名的艺术团体,为了展现他们的才艺,扩大知名度,尽管得不到报酬,他们也争相到庙会献艺。但这也不是谁想去谁就能去得成的,报名者要经过主办方的筛选,胜者才能取得演出资格。他们的审选办法,就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可称之为严厉。如庙会主办者在审查杂技团时,往往拉起桥闸,让演员试演。身怀绝技的演员们一点都不含糊,一个箭步腾空闸上,然后稳稳地落在对面闸墩上;也有的演员故作失手,双脚挂在桥墩之上,头朝下,几欲坠下!其实他们不过是故弄险状,实为表演“狮子戏水”。稍后,他们便纵身一跃,翻腾到高空,做了几个漂亮动作后,落在东墩十步之外。这种表演常常是两个舞狮演员一起做,两人动作极为一致,酷似一个。这即可测出他们舞狮时配合能力。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

江湖艺人的摆摊卖艺的也有许多种,有讲评书的,有唱渔鼓的,有说数来宝的,也有跑马戏和玩儿蛇的等等。一般是半个时辰收一次钱,捧场的人会很多。这些人即是今天说的“文艺个体户”,自负盈亏,全凭自家本事吃饭。

庙会期间的物资交流多是这样子:南来北往的商贾摊贩,比如卖布的,卖京广杂货的,经销铁、木、草编、玩具、牲畜等的,三教九流的人,聚于庙前指定地面。这有点象时下流行的冠以各种名目的“展销会”。

庙前广场上,除了西头唱大戏以外,中部都是白蓬,即卖布的,分两道街,共四行,一百多家。地方的土布、鲁绵、苏杭绸缎、花样布等,男女老少,穿行其间,或走马观花凑热闹,或讨价还价挑物美价廉的货品。

庙东边,临着庙墙一直到庙后200多米处,全是香箔市场。香箔、元宝、纸货、小更香、大更香、盘香、金条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庙后面的一道东西大街,则全是黑蓬,也就是“小吃一条街”。包子、油条、糁汤、羊肉汤等等各种汤锅常常是八十多家,一千五百多个座位,却难见虚位!就餐人员南腔北调,划酒令、唠家常,一派热气腾腾、热火朝天的进餐场面。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庙东大街至小闸口的1000多米的大街上,南半截是卖面食的,馍馍、挎包烧、牛鼻锅饼等等好吃的,一篓挨一篓,一囤连一囤,卖的卖,运的运,高声呼,低声叫,一派生意兴隆。大街的北半截是牲口市,大小牲畜哼哞乱叫,踢的、蹦的、叫的,喧闹声震天。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庙前运河南岸是陶瓷、木料和家俱市场。西起三孔桥,向东600多米的空地上,西段是瓷器市场,东段是家俱市场。有漆好的家俱,也有白茬货,能迎合不同人的口味。高档的有顶子床、八仙桌、隔山、太师椅等;中低档的有面子床、地八仙、脚搭子等,另有杈、木锨杆、牛梭头、小红叉等农用的东西。高档家俱市场,顾客多是富商缙绅;中低档市场,顾客多是普通百姓。东段呢,则是木市。有当地的柳、槐、榆树等杂木,也有南方顺运河运来的竹子、杉木、柏木等。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木头,或堆成尖尖的小山,或木筏般平摊在地上,在卖者与买者的目光下,静静地接受着检验和评价。

泰山庙会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道特殊景观,自明朝漕运以后一直久盛不衰,一直持续到泰山庙被拆除。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