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3-09
多名的北运河
来源:原创
分享到:

您说这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北起通州,南到杭州,迢迢3500余里,途经北京、天津二市和冀、鲁、苏、浙四省,联接海河、黄河、淮河三河与长江、浙江(钱塘江)二江,论里程,她是世界之最;说起开凿时间,那就更没的说,自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修邗沟起,到隋炀帝凿二渠(永济渠、通济渠)一河(江南运河),再到元世祖挖济州河和会通河,才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这条大运河,论悠久,她也是世界之最;巧妙地通连河渠湖淀,艰难地治理浅淤堤岸,科学地建造闸坝桥梁,论艰巨,他还是世界之最!这样一条驰誉中外的大运河,因为各段河道修治的年代不同和利用原始自然河流的差异,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由于怡贤亲王(雍正帝弟)对京东水利的整治,又为了便于管理,就把京杭大运河合理地分为五段,其中开头一段,也就是从通州到天津的这段河道就称作北运河,这是北运河一名的开端。水蓝


微信图片_20230913145658.jpg

京杭大运河梗概形成示意图

北京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千百年来运河水汇聚于此,积淀出深厚的运河文化。可如今我们说的这个名字,从叫做“沽水”开始,到最后的“北运河”,却也是历经了千年,前前后后曾有十余个名字。一河名称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其实“北运河”不是它最初的名称,在历史不同的年代对其有不同的称谓:

上古时期被称为“沽水”,沽古语读作“古”,与“苦”字同义,是滥恶的意思;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因新设置了“路县”(今潞城镇古城村),改称为“潞水”;

东汉末年和三国魏时,无论是曹操北征乌桓,还是魏国为了巩固北方军事重地幽州蓟城的战略地位,这个时期“潞水”又称为“笥沟”。

隋唐时期,开挖永济渠,从洛阳至涿郡(今北京),利用永济渠运输军队和粮草,这时候又恢复了“潞水”的称呼,但老百姓口语里叫做“潞河”;

“潞水”的称呼基本沿用至辽金,直到元代更名为“潮白河”或“白河”,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通州老百姓起的一个意象的名字“自在河”;

明代前期,通州到张家湾之间的河道淤浅,河水漫散,运粮漕船只能行驶到张家湾停泊,然后用车辆转运漕粮入库,而正统元年(1436年),经过修治这段运河道通船了,漕船可以一直开到通州城东,故此,明英宗赐名为“通济河”。在漕运官员和领运、押运漕船的官兵眼里,漕船到了通州就等于进了北京,因而他们把京、通之间通惠河称“里河”,通州以下的运河就称为“外河”了;

明清时期,这条河的名称又增多了,因在通州、张家湾两处分别同时汇入了三条河后,又称“泗河”,以四河会流而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通州城东的运河还俗称过“通流河”;

清雍正四年(1726年),定名为北运河沿用至今,其北端就在如今通州永顺镇范庄村南的温榆河和小中河(古潮白河,即1939年改道前的潮白河)相会之处,并已于2007年设立了国保单位京杭大运河保护标志。


图片1.jpg

清代北运河政区、河流示意图

北运河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称谓也诠释了最初的逐水而居到带动整个流域繁荣发展的过程,在今天北运河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片2.jpg

通州北运河

2012年6月,北京首次正式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到2016年5月,正式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之城从此奏响建设序章,北运河的治理保护也迎来了新机遇。市、区水务部门下大力气对北运河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疏浚河道、根治污染源、净化水质、补植乔灌木等措施,让曾经的臭河重回旧时容颜,河水还清,曾几何时销声匿迹的鱼、虾、蟹、龟等水族动物也集体回归。赶上春秋迁徙季,鸥鹭等水鸟也会成群聚集,到此栖息,让人不禁想起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诗句。河两岸,曾经人车混行、尘土飞扬的河堤路也被改造成为尺度宜人的骑行和步行绿道,居民们连连拍手叫好。据新闻报道,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河水中,水生植物已多达26种,鱼、虾以及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200多种鸟类也到此“做客”,其中还有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品种。


图片3.jpg

京杭大运河京冀游船通航

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试验性通航。流淌千年的北运河,如今成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最亮眼的“金名片”,真可谓“清波荡漾北运河,一水连通京津冀。”北运河重现古运河上漕运兴盛之景,如今,这张“金名片”的含金量越来越足。继北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后,今年运河水也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暨全国青少年U系列比赛、音乐美食消费季、第二届北京桨板公开赛等相继在运河畔开幕,过些日子还要举办2023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赛艇大师赛。


图片4.jpg

2023年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掠影

北运河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当地老居民们很有感触:“一、二十年前您要是上这边,都不用靠近运河,味道就能把您熏一跟头,大家都是绕着走。现在可不一样了,运河的水是清的、岸是绿的,就连从水面吹来的小凉风都带着点儿草木清香。我们很多老居民都愿意常回来,到河边走走路、遛遛弯,别提有多舒服了。”共绘“蓝绿交织”,共享“水城共融”,通州北运河的美丽愿景正变为现实。

《漂来的北京》

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