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3-09您听说过或者阅读过在中国大地上有用人物命名的河流吗?有一条还是有两条?要么更多?也许是我坐井观天,或许是孤陋寡闻,知道的大概也就只有一条,那就是萧太后河。
此河在今天的网络上搜索,又称作“肖太后河”,但其实“肖太后河”应为讹传。“萧”姓,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萧国,西汉相国萧何姓的就是这个“萧”。后来的五代十国时,契丹族有个人叫翰,没有姓,他把妹妹嫁给了二代国主耶律德光,太子太师李崧为他选定了一个姓,就是这个“萧”,他开始叫萧翰,而他的妹妹也就称为萧后了。自此,萧氏女曾连续数代成为契丹国帝后,“萧太后”也就顺理成章而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而“肖”字在古代作为姓氏是读作“xiào”音,不读“xiāo”音,读“xiāo”音时的释义为“细微”或“衰微”,不是姓。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因此,现在的地图上标注着的“肖太后河”应是“萧太后河”。
那么,到底是哪一位萧太后主持开凿的这条河呢?经过史料分析和多方资料查找,基本能确定这位萧太后就是萧绰,小名燕燕,是辽南京(今北京)留守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之妃。公元982年,年仅35岁的辽景宗病逝后,她被尊为皇太后,继续管理国家政务。
在辽代,南京虽然是陪都,但商旅兴盛,人口稠密,粮食需求大,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当时,宋辽对峙时期,双方以白沟为界,辽国建都的所需物资、粮食无法跨越边界,只能从北方辽东运抵南京(今北京)。将征收的粮食先由海路沿渤海湾南至入海口,再换驳船循鲍丘水(今潮河)到达潞县南(今张家湾),这一线基本上是旧有的自然河流,稍加治理就可航行漕船。但到张家湾之后,漕粮便只能由陆路转运至南京城(今北京)。陆路并不好走,夏季雨水多泛滥,加之道路泥泞,运输环境很艰辛,修筑一条通达南京城的运粮河道成为迫切需要。
今莲花河景色
明代蒋一葵撰写的《长安客话》中写道:“香河县‘境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界入海,相传为辽时海运故道。’”据史料记载,从海上运输过来的漕船,先入蓟运河河口,然后经大小龙湾逆流而上,至香河西北入北运河,由北运河上游通州里二泗,经张家湾萧太后河至左安门附近的十里河、八里河到达南京(今北京)城的东垣。如今,丰台区的莲花河就是萧太后运粮河的正源水,也就是明代史料里所指的萧太后运粮河上游河道。
《天咫偶闻》插图
我们继续从清人震钧撰写的《天咫偶闻》中找线索,书中一幅【辽金元明都城合图】中有详细地记载:“今八里庄西有河名十里河,东岸有土城,土人名萧太后运粮河,城曰萧太后城。”当时的南京城有两座东门,一座叫迎春门,在南,另一座叫安东门,在北,都在今西城区(原宣武区)内。从辽南京的东门附近开始到今张家湾一线,有不少洼地,可见当年开凿确实是科学地利用并串联了自然湖淀的成果。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发起南征,兵至澶渊,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萧太后在处理契丹人与汉人间诉讼时,消除辽贵汉贱的惯例,采用汉法,得到燕地汉人的拥护。辽宋休战也促使了这条河道的开凿,老百姓必然把这条河的开凿之功算给了萧太后。由于河段两岸及河底由黄黏土筑成,质地密实,隔水性能好,堤岸黄泥夯实如铜、河底黑泥板结似铁。因此尽管屡遭大水冲袭,其底依然如故,老百姓们也对运粮河有了个形象的比喻——“铜帮铁底运粮河”。
现如今,萧太后河像一条“翡翠项链”在城市副中心蜿蜒流淌,她不仅流经到了北京环球度假区,还沿老河道改建了景观水系,水源都是循环净化的再生水资源。沿景观水系,设置了滨水漫步步道,来这里遛弯散步,再合适不过啦!
北京环球度假区内的萧太后河
其实,萧太后河流经北京环球度假区并不是偶然。她作为通州区承载着众多的文化遗存,流淌着多样的伴生文化,也凝练着丰富的运河文化精髓,奏响着一曲流淌的文化序曲。经过设计师非常用心地景观化处理,在河岸上强化了一些中国文化符号,凸显了中国文化元素。在北京环球度假区,萧太后河流进的不仅是作为生态景观的河流本身,更是流进了中国文化,是中国大运河文化与好莱坞文化在景观上的“精妙”融合。
当您去北京环球度假区游玩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区中唯一的“原生性”河流生态景观和运河文化景观,作为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里的中国文化元素,萧太后河之于北京环球度假区,不仅发挥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景观“称景”作用,实际上也发挥着大运河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作用,“顺游”萧太后河,您的旅程才更圆满。
《漂来的北京》
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