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3-11您知道葫芦是个什么样子?一般有两种形状:个儿大的葫芦一个样,圆不隆咚的大脑袋,细腰细把儿,个儿小的一个样,圆乎乎的小脑袋,中间有个细腰儿,腰下面又出了个小圆肚子,俗名叫轧葫芦。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前一种“大葫芦”,但可不是说真葫芦,而是说像葫芦头一样的一片水面。这片水面就在现如今通州旧城北城墙的外面,因形似而名葫芦头。干吗要说它呢?因为它关系着大运河的变化和漕运事物,所以在谈通州漕运时就不能不涉及到这个葫芦头。
通州石坝遗址与通惠河葫芦头(1987年,鲍昆摄)
我们简单梳理下“葫芦头”的历史变迁过程:
金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先前作为北方军事政治重镇的幽州蓟城,已经由辽代陪都过渡到金朝的首都,而高梁河水系作为北京地区重要水源,仅仅是用作灌溉功能就大材小用了,于是先后在大定、泰和年间曾三次修治高梁河,使之通航,尽快尽多地把堆积在通州的大批南方粮物转运到中都城里,供应国用民需。尤其是在泰和间使高梁河变为闸河时,改变了自然河流的原态,在河口位置,应该牢固筑起一道大坝,使高梁河与潞水隔开坝中间建造一座水闸,用来调控坝上游的水流,雨季则适时提闸放水,旱时就闭闸储水,保留一定水位,以便向中都行船剥运粮物。这时,河口处的开阔水面才真正地形成了“葫芦头”的状态。
是不是从这个时候起,通州人就叫开了这个名字了呢?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也是可以推想得到的。自从金代用高梁河南支开创闸河后,只使用了十年时间,就在蒙古族乞颜部可汗“成吉思汗” 攻破金中都城的战争中停运了。在元世祖忽必烈把首都从开平迁到大都城之后,废弃不用的金代闸河又被水利专家郭守敬看中,利用闸河的中上游河道,加以修浚,成了通惠河的航道,那个时候正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包括葫芦头在内的闸河下游河道仍然被废弃而不用。
直到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吴仲重修通惠河,修后的通惠河在通州境内没有沿用自西向南流的元代的故道,而是利用了金代闸河故道,利用城北水渠将通惠河口移至通州城北门外。所以通惠河并未直接流入北运河,而是在河口末端建造石坝,抬高水位,在石坝西侧形成一小型湖泊作为泊船使用,因形似葫芦,民间称作葫芦头。驳船在葫芦头装满漕粮,依傍减水闸(俗称闸簸箕)入里河沿的一段护城河西行,再傍减水闸入通惠河,过八里桥经普济等五闸,到大通桥。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通车后,漕粮由天津用火车直运北京,北运河停漕,通惠河也随之停止漕运功能成为泄洪河道,虽然葫芦头的码头功能消失了,但葫芦头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民间,也留在历史长河中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通过通州城的画卷,我们可以远眺通州城北的通惠河东端和葫芦头的景象。葫芦头片区如今作为通州古城漕运文化展示区,也让参观游览的人们见证了通州历史的发展演变。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
现如今,葫芦头遗址尚存,并成为西海子公园的一部分。葫芦头水域得以保护,整体环境大大改善,人们不仅能感受着古代城墙遗存的历史沧桑感,也可以感叹于漫步大运河畔,游览在燃灯塔和葫芦头片区等建筑的文化美感。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