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3-11您大概晓得户部是怎么回事吧?我们常常在明、清朝等古装电视剧中,听到户部这个词。简单来说,历朝历代户部都是国家的财务部门,掌管着国库的巨大财富,一般内设户部尚书、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这个部门的一把手——户部尚书,甚至在古代都被称为“活财神”,但是户部尚书却只有规划财务用处的权力,而没有拨款的权力。
说起通州的“小户部”,可不是朝廷在通州城设立的另一个小型户部机构,而是几百年来,当地百姓形象地把中央户部设在通州掌管漕运事务的大型机构——坐粮厅比喻为“小户部”。
粮食自古以来都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命脉,中国漕运起源很早,从秦始皇征伐南越时,就有“凿渠海阳山下,通粮道并收灌田之利,民称灵渠”。到隋朝大运河开凿后,漕运才日趋繁盛。唐朝设置转运使,宋朝设置发运使,元朝设置都漕司。直到明朝开始设漕运总督衙门,负责管理全国的漕运事务。
明朝宣德年间,通州的漕务管理由太监机构“忠瑞馆”负责,意思是效忠朝廷而又呈现祥瑞气象的衙门,到了明朝武宗正德年间,正是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权重朝野的时候,坐粮厅添派了近20名太监。这些太监凭借掌握皇仓的重权,“需索多门,虐害挽卒”,专横跋扈,无所不为。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重新疏浚通惠河后,驳船可直接抵达大通桥,通粮厅的职责日趋繁重,朝廷仅留下2名太监。七年之后直接取消了太监管理皇仓的权力,改由由户部官员管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户部改派品级更高的户部郎中主管坐粮厅,并增加了管理漕军的权限。讲到这,您也能看出来设在通州坐粮厅的重要性了吧!
清朝时期通州地图
坐粮厅一词,是明清官名,隶属户部,是明朝万历初年户部尚书王国光为了方便京城军队支取粮饷而设此衙门。《明史》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三中详细记录了这一情况:“万历元年,奏言:‘国初,天下州县存留夏税秋粮可一千二百万石。其时议主宽大,岁用外,计赢银百万有余。使有司岁征无缺,则州县积贮自丰,水旱盗贼不能为灾患。今一遵兵荒,辄留京储,发内祭。由有司视存留甚缓,苟事催科,则谓扰民,弊遂至此。请行天下抚按官,督所司具报出入、存留、通负之数,臣部得通融会计,以其余济边。有司催征不力者,悉以新令从事。”制可。京军支粮通州者,候伺甚艰。国光请遣部郎一人司之,名坐粮厅,投牒验发,无过三日,诸军便之。天下钱谷散隶诸司,国光请归并责成: 畿辅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遂为定制。’”
坐粮厅是有来历的。“坐”是本意为留守的意思;古时候,官府办公的地方,是下级官员听取长官布置工作任务的地点,所以这里就叫听事,后来省掉了“事”字,直接把这样的场所叫“听”,再后来又改叫做“厅”。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古运回望图》通州城的画卷,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运河边帆樯林立、商贾辐辏的热闹场景,每当漕粮抵达通州,这里就百货云集、人声鼎沸。
坐粮厅衙门设于通州新城内,厅丞二员,以科道部郎简任,满汉各一,二年任满更代。坐粮厅丞职责是,监督挑挖北运河淤浅,催攒重、空漕船,督令经济车户转运粮米交仓,监督通济库收支轻赍、由闸等项银两。下辖石坝州判一员,土坝州同一员,通济库大使一员,通流闸闸官一员,庆丰闸闸官一员。设大通桥监督二员,满汉各一,衙门设于北京东便门外。其职责是经管经通惠河转运的漕粮,抽验粮袋,督催车户分运京城各仓贮存。
通州漕运作为大运河和北京的纽带,一直承担着京畿咽喉的重要作用,大运河和她北端的璀璨明珠通州,关系着政权的巩固、边陲的防卫、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北京地区的民生,哪一方面都重要,都是朝廷命脉所系啊!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