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3-11您一看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不了解这“四员厅”到底是个什么机构?是办事大厅还是座较大的聚会厅堂?这“四员”是官员还是其他什么人物?如果是官员,那么是个什么品级的官员?如是办事机构,那么是办理什么事?瞧,这么一个“四员厅”提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此篇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
您要想知道各种究竟,我们还得从头慢慢道来!先说这个“厅”字的来源。上期讲坐粮厅的时候,我们讲过“坐”是本意为留守的意思,我国先秦时代,官府办公的地方,是下级官员听取上级官员布置工作、宣布公事的地点,所以这里就叫听事,后来慢慢省掉了“事”字,直接把这样的场所叫“听”,再后来又改叫做“厅”。聪明的我国造字者们,为了区别“听闻”的“听”,而且要说明“听事”的地方不是空场,而有房屋,就在“听(聽)” 字的左上部位加了一个好似依山崖建屋的象形字“广”(音眼),写成“廳”,1956年推广简化汉字,此字简化作“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四员厅”名称,无疑确定为官员办事机构,是个官府名称。
《通粮厅志》
据《北京地名典》记载:为加强供给北平府防卫重兵的粮饷,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在通州建有四座国仓,即大运中仓、大运西仓、大运东仓、大运南仓,以储存江淮所运漕粮,供应军队粮饷。朝廷极为重视通州军仓的管理,故于通州设置仓场总署,以户部官员管理。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指派行在户部左侍郎李昶(chǎng)管理京、通仓储事务,遂于通州建管粮分司署,户部尚书驻此理事,官邸这里俗称尚书馆。
明朝万历年间周之翰撰写的《通粮厅志》有详细记载:“户部分司在尚书馆后,户部管粮员外、主事居之,团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员外衙一所,主事衙四所,大门一间,有鼓楼伺候亭一座三间。协助厅一所,在正厅东,南北相对,六间。每漕粮涌至之时,户部量差办事进士三四员协助收粮,事完回部。”其注曰“俗呼四员厅。房屋尽废无存,有仓攒二十余家,各分地盖房其上,彼此相传为己物耳。” 可见,四员厅指的是协助厅,明朝每年漕运繁忙之际,户部会派遣三四名办事进士协助收粮,四员厅就是他们的暂住之所。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协助厅因年久不用而废除。以后也有加户部侍郎衔的官员来通州办理公务,但尚书馆的名称却沿用了下来。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临中仓,故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会委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员与都察院遣巡仓御史满汉各一员,共有四位大员至此总理漕务。仓场总督衙署下设东科、西科、漕科、详科、印科等5科,共同办理漕运事务。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古运回望图》通州城的画卷,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运河边帆樯林立、商贾辐辏的热闹场景,每当漕粮抵达通州,这里就百货云集、人声鼎沸。仓场总督衙署内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之处,因仓场总督衙门与坐粮厅(西厅)设在大运西仓西侧的隔仓相望,当地人习惯把仓场总督衙门称作东衙门,简称东厅。每年漕运期间有户部满、汉仓场侍郎各一员,督察院满、汉监察御史各一员,共计四名朝廷要员在这里共理漕务仓务,通州人就将这所机构又俗称为“四员厅”。因此而形成的街巷也就名之为“四员厅”了。这回您弄明白“四员厅”是什么机构了吧!可惜,这样一个名闻遐迩而有历史意义、充满运河文化的胡同名称,就在2000年的通州旧城改造中被抛弃了。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