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3-12
通州运河上有哪些船?
来源:原创
分享到:

您是否读过元代黄文仲的《大都赋》呢?我对其中的一段描述印象十分深刻:“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生动地描绘出划船的桨比东海里的鱼还多,挂帆的桅杆比南山的雨后春笋还要密,您就可以想象通州运河面上的船只有何等的多?怎样的密集?真可谓千樯万艘,舳舻蔽水。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而大运河北端的通州运河则是这种命脉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您想知道在通州运河河面这么多的船只里,都有什么船、都有何种船吗?那我们就先说使用功能的船。有漕船,即国家用来运输粮食的;有官船,即催漕官员乘用的,有驿船,即传递旨令和情报的;有使船,即中外使节乘坐的;有客船,即商旅乘坐的;有货船,即装载各种货物的;有花船,即水上船妓用的;有剥船,即用来分运漕粮的;有桥船,即用于搭浮桥的;有游船,即游览运河风光的;有刮沙船,即用来清淤疏浅的;有拦河船,即阻止行驶的;有皇船,是专运紫禁城内用品的;有戗桩船,即用于打桩筑坝的;有打凌船,即破冰促漕船回空的;有渔船,即打鱼用的,有时还有打仗用的战船

明清时期,上述用途的船只基本上可以同时在通州运河河面上看到的,无数的漕船往来于大河面上,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骈集的场景以及运河两岸的风光,成了当时无数丹青画手的素材。

1702285750382_副本.png

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节选

现在该说通州运河河面上能见到的船的种类或式样了。清代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有一位叫汪启淑的工部郎中,是安徽歙县人,著名的藏书家。他在担任工部都水司这个职位的时候撰写的《水曹清暇录》,记录了当时使用的船只高达68种之多。

这么多种船只都由都水司根据资金情况,下令各船厂进行制造或给以修理。在他的书里所写的68种船中,在通州运河河面上常见的有:“粮船”是运粮食的;“明堂船”,是护粮押送的安清帮在行途中供祀祖师的香火船;“使客船”为中外使节用船;“活犁船”,作为浅滩处用船,挂犁耕松,让水冲入深处,以便行船;“沙船”,用船拽刮板清沙,使水深通船;“浚船”,作为清淤疏浚时使用;“红船”,船涂朱漆,用来分运漕船遇浅时的漕粮,使得过往商船、民船知道提前避让。


1700446000808.png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微信图片_20231124165555.jpg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藏——漕船

以上考证足见通州运河上航行船只的种类和数量之多了。船的数量多,船的种类也多,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讲完,不过您可以从上图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漕船,遥想下当年万舟骈集的盛景,毕竟随着运河漕运功能消失,“万舟骈集”景象已经逐渐尘封在历史的深处了。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