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01
漕船的规制是怎样的?
来源:原创
分享到:

您已经知道漕船就是封建王朝国家出资统一制造用于运输粮米的船只,也知道在明代全国沿大运河到达京门通外的漕船每年都有11000余艘,而在清代雍正以后每年到达通州的漕船在6000、7000艘之间,但是,一定规格同样形制的漕船是怎样的呢?

《天工开物》中对明朝初期漕船规制为“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廒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这样的大型漕船可装粮近二千石。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漕船规制为:“每艘漕船身长18丈、宽1.8丈、深1.8丈。清咸丰《户部则例》载嘉庆年间漕船大小为全长26.6米,中阔5米,船底19.67米,栈深2米。


1700446000808.png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通州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微信图片_20231124165555.jpg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分别在薄一波、马万祺、迟浩田领导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通州城位于九河下梢,多河富水,而北京城海拔高度则远高于通州,通惠河高度也远高于北运河,通惠河上有好多道闸维持着通惠河的水位高度,否则河水恐怕一下就都流到北运河了,通惠河就见底了。在辉煌的漕运年代,历代对于漕船的载重量均有规定。载重量以“料”为计量单位,“船料”,本是钞关根据船头宽度和船身长度计征税金的单位,后来就用作度量漕船载重量的单位。明代漕船大体分为河运、海运两类。河运漕船通常为“四百料”,额定“每只该运正粮三百三十石,耗米一百三十二石”;也有“五百料”或“二百料”运船。海运漕船称为“遮洋船”,通常为“一千料”,即载运量在1000石以上。明代,对于漕船的样式的规定是:内河漕船底长5丈2尺、梢长9尺5寸;头长9尺5寸,底阔9尺5寸,底头阔6尺等。海运漕船样式是底长6丈,梢长1丈1尺;头长1丈1尺,底阔1丈1尺,底头阔7尺8寸等。

微信图片_20240115145520.jpg

漕船—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馆藏

对于造船用料,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规定浅船“每船用新杉篙木六十二根,松、樟、榆、槐二十余段;油、麻、铁、炭等料三千余斤”。清朝弘治以后,从派征造船物料本色改为折征银两,大约每船“大料银”即木料银57两7钱7毫,“什物银”16两9钱8毫,“小料、人匠工食银”31两7毫,合计为105两5钱。后来,由于物料涨价,造船料银随之上涨,通常每船造价在120两左右。浙江浅船用楠木成造,每只料价银为127两,而遮洋船每只料价银为250两至590两之间。按照明政府的规定,船厂额定料银以十分为率,其中七分派“正造”,三分派“补造”。也就是说,每年在所有的修造漕船中,更造新船占七成,补造缺额船占三成。

为了便于管理和修造,明代漕船都有编号,编号的方法因时而异。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年—1435年),一般以成造厂所在地作为编号依据。成造于湖广地区的,即编为“湖字”第几号;造于江西地区的,即编为“江字”第几号。天顺(1457年—1464年)以后,则按照承造者所属类别作为编号依据。属民造的,即编为“民字”第几号;军造的,即编为“军字”第几号。提举司造的,即编为“运字”第几号;遮洋海船,则编为“遮字”第几号。

清朝漕船数与编制与明朝稍有不同,一般以府、州为单位,10人一船,10船一帮,10船互保。总数1万多艘,而实际运于漕运的仅7000艘左右。每船装运量不得超过500石,另可装土产往返各口岸行销,后因运道淤塞而禁止了。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