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4-01《御制通州石道碑》
您读过通州城西、八里桥东路北侧那通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立《御制通州石道碑》的碑文吗?如若没读过,就可以前去拜读一下,读后便可知道“京门”是指哪个地方了。那御碑铭文可是清世宗御笔,他在碑上写的第一句话是“自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国”是指都城,就是北京,“国东门”就是北京东门,北京东门有四,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广渠门,而“国东门孔道”就是只有指北京朝阳门到通州的大道了。但是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无论是各级官员,还是外国使节,亦或是老百姓,都把通惠河称作“里河”,把大运河称作“外河”。而里、外河交会点在通州旧城北门外,“里河”中的“里”就把通州城比作都城的一部分,那么就把通州当作都城的大门了。这就是历史上人们把通州叫作“京门”的由来。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通州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京门运河如此重要,所以也诞生了一大批在运河上从事劳动或被征用服役的社会群体,包括运夫、闸夫、坝夫、脚夫、浅夫、纤夫、标夫、斛夫,还有汛夫、渔夫、贩夫、车夫、轿夫、马夫、店夫等等。这些“夫”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今天听我们给您讲一讲!
运夫,明代是漕运卫所的卫军,也是负责运转漕粮的船夫。为补贴运丁收入,朝廷规定漕船可以携带一定仓位的“土宜”(即土特产)沿途交易,且免予纳税。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将卫军改为屯丁,取消了明代卫所的军事性质,专职负责漕运、造船等事务。为了便于管理,负责漕运的卫所将每10只漕船编为一帮,每船再配备运夫10人,轮流出运。运夫运粮,国家给予一定补贴,作为运粮的报酬。
闸夫,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河道上水闸的启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通惠河志》中有记载:“庆丰等九闸,成化年间原设闸官四员,闸吏四名,闸夫六百四十七名”,明确将人员分为闸官、闸吏、闸夫三类。
坝夫,就是负责在土坝上护理、修补和搬运粮食过坝装上船的人员。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有记载:“在坝者,曰坝夫,以车挽船过坝。”虽然明清两代坝河不再用来剥运漕船,却因为通惠河的通州城边河道两侧筑有滚水坝,所以坝夫是一直存在的。
漕运畅通时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类“夫”们与大运河之间形成了多种关系,几乎都是漕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明清时期,那些一路奔波数千里,往返南北的漕船见证了这些在大运河上谋生的“夫”们,如今,这些生动的劳动场面和人物故事,已经凝固成一组精美的浮雕,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远去的过往。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