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02
鲜为人知的治河设备
来源:原创
分享到:

您读过《宋史》吗?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宰相曾经说过: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靠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他说的这段话的中心意思,道出了国家是否能够建立和长久,漕运是否畅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漕运畅通与否在于运河河道。然而河道往往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或冲决,或浅滩,或缺水源,都对河道漕船行驶有严重妨碍,使漕运不通顺。因此,对漕河进行定时或及时治理,就是保证漕运畅通的根本措施。治理运河就必须有一定的必要设备。您知道古代通州运河进行治理时都有哪些设备吗?我们今天就给您讲讲。

通州城北有温榆河、潮白河等四条河流几乎同时汇入北运河,水量很大,若在雨季,时常冲毁河床,甚至迫使运河改道,故及时修治容易被冲坍或已被冲坍的河床,就是经常性的治河任务。

655abf4887dde.png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通州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微信图片_20231124165555.jpg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护岸施工时需要的设备——木龙

治修河床,最有效的就是用木龙护岸,木龙当然是治河的不可或缺的设备了。木龙是由木条组合制成空筒圆形,内装碎砖烂瓦或碎石渣,封住两端,就是一个木龙。先在河床处打下稀疏木桩,用来挡住木龙滚到河中。然后众人手持铁钩钩住木龙一点点滚到河床处下到底,靠住木桩,再将第二个木龙滚过去摞在头一个木龙上,接着第三、第四,使木龙与河床高度持平。最后在木龙背后填实柴草和土。如此一小段一小段做,直到应该防护或治理的河床长度为止。大水冲来有木龙挡住松软的河床,就保护住河床不被冲毁。

ac6eddc451da81cb02592df95166d01609243142.jpg

清代木龙形制和构造在清朝道光年间成书的《河工器具图说》中有详细说明。木龙用原木扎排,上下共九层,高约一丈八尺。平面长十丈,宽一丈,用竹绳捆扎成立体构架。另有地成障或水闸,长一丈八尺,宽一丈,也用原木捆扎成排,中间用交叉小木和竹片编织。将地成障向下插入木龙构架的空档,则可以起到“截河底之溜,所以溜缓沙淤,化险为平”的作用。


堵口筑堤的治河设备——石夯、地硪

元、明两代开凿大运河,雇佣了大量的河工,河工们会使用很多传统的劳动工具,石硪便是修筑运河堤岸闸堰等工事、整治河道的重要劳动工具之一。工人们常常将石硪、石碾以及石磙配合起来进行使用,用以夯土、平地以及坚固堤岸,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夯土机以及轧路机。

935a0ce427d345f982e7d779e546c311.png

一般的石硪重量要在100斤左右,因此打硪夯土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河工们能劲儿往一处使,工人们在打硪的时候一定会唱打硪号子。打硪号子没有乐器伴奏,歌词每句有五字、七字或十字。根据夏维新的《打硪号子》一文分析,号子一般可分为叙述、抒情以及民间小调三大类,内容多为歌颂英雄、歌唱农事以及鼓舞干劲等。


护堤防狐盗洞的狐柜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蚂蚁洞都能使大堤决口,何况是喜欢在干燥少潮的堤岸盗洞做窝的狐狸呢!狐狸自己不会挖穴打洞,而是居住在獾废弃的洞穴里。相对而言,危害性比其他动物要小。但是狐狸天性机敏警惕,速度比快,也不冬眠,捕捉难度更大。

1708413742938.jpg

《河工器具图说》中记录一种叫做”狐柜”的捕狐工具:“狐柜”以木制成,为长方形柜子,一头做成栅栏,一头做成活动闸门,上设悬杆机关将闸门吊起,在近栅栏处放置鸡肉等诱饵,引诱狐狸入柜,触发消息,闸门放下,则狐在柜中。这样一来,狐狸减少了,洞也减少了,冲决提防的概率也随之减少了。

古人的治河设备真的是很智慧,运河文化带上的传统印迹更近一步丰富了运河文化故事啊!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