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七):通州上篇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马万祺、迟浩田、刘华清、布赫、贾庆林、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洁青、柴泽民等领导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缘起

2002年冬天,我在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意外地看到了刚竣稿的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作品完整而形象地描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老北京二十道城门及风土人情。我才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外九内七皇城四二十道城门,每道城门,又各有不同的功用等。

1.jpg

后来,我采访了谷建华先生。也正是这次采访,系结了我和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一次合作之缘——继《京门九衢图》之后,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又着手系列历史文化工程另一个项目——《古运回望图》的运作,我即有幸成为这项工程的创作者之一。《古运回望图》是以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文化及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又一国画巨制,画的内容将展现大运河纵跨廿十四个省,两个直辖市的自然全貌。这部作品,无论从经济、人力的投入,还是从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及画幅长短,其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京门九衢图》,从而也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此作的主创者有刘克宁、刘振源、朱振芳和史慧芳等几位中年画家,他们也是《京门九衢图》的主创人员。如果说他们将用画笔来描绘古运河全貌,我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一如我生活在北京多年,曾一度不知北京多少道城门、和城门到底都啥样;我想,土生土长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一定也会有很多人不知京杭大运河在哪里?有多长?其功用……所以我要画大运河,要写大运河,不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是出于同一种目的:让世人记住大运河,珍惜大运河!因为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

 2.jpg

(《古运回望图》通州段)

北京的东便门外,通惠河的两畔,楼台亭榭,鳞次栉比,造型别致各异,色彩丰富相间。特别是春天里,绿柳拂岸,鸟语花香。河中央,游船画舫,琴瑟相合;河滩上,游人踏青,吟诗作对。天空里,更有缤纷的风筝,婉如灵气鸟儿,遥相起舞。放眼远处,只见西山叠翠,白云悠悠。再看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长长的玉带一般,碧波之上,帆樯林立。一艘艘南来的漕船,袋装的漕粮于船上堆积如山,两边船舷上站着一个个挽袖捋腿的船夫,身躯一起一伏地划动手中的浆,且不时发出“邪许邪许”的号子声。常常是一列漕船的前头,会有一艘押运漕粮的官船:起伏错落的木质房舍,房顶竖着几杆颜色、形状各异的官旗。船上有持械站立的官兵,盔甲鲜明,兵器于阳光下放着耀眼的光。船舍里,官员们再觥筹交错,歌舞生平。与庞然大物似的漕船相映成趣的,则是间或会有几只小小的渔船或货船穿行在大船的罅隙里……

大小船只驶过八里桥,即来到通州城外。土坝和石坝为通州的两个码头。

 3.jpg

(八里桥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漕船靠岸后,在岸和船之间架起长长的桡板,矫阳之下,打着赤膊的搬运工们,从船上往岸上扛漕粮,有的只扛一袋的,有的一个肩膀扛一袋,还有的扛一袋另一胳膊夹一袋……他们一边走,一边不时地用胳膊蹭一下额上的汗。有的走一段路,就要放下手中的货物,脱下破了沿的草帽当作扇子,往脸上呼几下凉风。岸上,盔甲鲜明的士兵持械而立,身着官袍的京官们坐在桌前,或启动手边的印章,或甩甩手中的毛笔,在不同的公函上行使着自己的权力,验粮押运,或通关审谍。有人把验过的漕粮装上三轱辘的木轮车或一只轱辘的独轮车,不堪重负的一辆辆木车,吱吱纽纽地把漕梁推出远方的粮仓……

官船靠岸,架在岸与船之间的桡板上铺着红地毯,岸上停着几抬轿子,站着一列官员,另有乐器班子吹吹打打。众人促拥着的官员走下船,踩着红地毯上了岸,承受船上一列人等的跪叩迎接,或相搀相挽着嘘寒问暖。

一艘艘小货船靠岸后,船上的客商们要么忙着卸自己的货物,要么忙着跟候在岸上商贩们讨价还价做生意。也有一些一般的客船,船上走下身份衣饰不同的男男女女,背着大包小包,或去京城内走亲访友,或去京师内应试求官。各自揣着不同的梦想,迈着急缓不同的步伐,次序从船上走到岸上,走向自己不同的梦想……

 4.jpg

(《古运回望图》节选)

岸上,除了忙碌于漕运的官兵和百姓,除迎接官船的大小官员仆人,除了迎接亲友的百姓,另有一些客栈的人,手中拿着些纸样,招揽着远来的客商。卖吃喝的小摊贩,各自吆喝着,招揽着生意。还有其他的小商小贩们、叫化子们以及算命先生们,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招数讨着自己的饭钱……

运河两岸,有密匝匝的树,投下浓郁郁的荫,风过,树冠随风起舞,远远的,不时有劳动号子被风裹着吹向忙碌的码头……静静的运河水,傍着人声鼎沸的码头,一派色彩的海洋,一派流动的浮市侩,一派国泰民安的盛景。

进得城门,便走进了“小燕京”——通州城。

通州城,是明朝时在潞河的西岸建造的。城的外墙,是用砖砌的,墙的中间用土夯实,每隔十三步即建有一个城垛。城墙高约三丈五尺,一共有四道门:东门叫通运,西门叫朝天,南门叫迎薰,北门叫凝翠。城的周长约9里地。

明正统年间,在通州旧城外的西南部,紧临着旧城又建了一座新城。环绕新城的城墙根儿下,挖了一道深十丈、宽约二十丈的护城壕。到了万历年间(1594年),开始在通州城的东门外建闸引水,有了水,护城壕便变成了护城河,可以通行船只。

 5.jpg

(《古运回望图》创作组运河沿线采风)

通州,很早以前就成为北方军事重镇。特别是明永乐迁都之后,兼之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通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迅速发展为“上拱京阙,下控天津”,“舟车辐辏,冠盖交驰”的商业重镇。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终点,也可以说成是个大码头,每年都有大批南来的漕船携带大量货物抵达。套句现在商业圈儿的话说,当时到通州的都是第一手货,物美价廉,转转手、或倒个地儿,轻而易举就可获利。因此,通州城顺其自然地就成了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大大小小的商行雨后春笋般次第林立起来。而且一业兴,百业旺,通州兴盛的贸易,瞬间带动了诸多行业的诞生和繁荣。据康熙《通州志》记载,当时通州属于商业贸易型的行业即有:煤行、花布行、瓜靛行、钉锅行、鱼行、灰行、果行、香末行、查油行、柴炭行、葱菜行、房行、土碱行、火纸行、杂货行、杂税揽头行、斗斛行、烧酒行、瓜子行、粗细米行、油盐店行、鱼蟹秤行等不下30种。另外,仅就属于装卸搬运的行业即有:杂粮车行、杂粮跳板行、抬卖猪行、交通会盐行、抗脚行、剥盐小船行、钱粮小车行、下水驾船行、行李小车行、上水写船行、装载起京曲米、南酒小车行、装载发京客粮食盐行、叫盐车行、装载钉锅瓷器相壳果大小车行、装载起京篓油小车行、起盐杂货车行等不下20多种。以上诸商行的年额牙银多达4400余两!

 6.jpg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出席《古运回望图》首展)

通州,如此多的行业,意味着集结了多少人?如此丰厚的年额牙银,又意味着怎样繁荣的市侩风情?通州之所以能如此,而北京其他州县比不上,均因为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京杭大运河给了通州肥沃的财源和繁华的市井风貌!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