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1《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临清。
(《古运回望图》临清段运河)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北段称永济渠又名御河。元代在金代内河航运的基础上,再度开通京杭大运河航线,临清至济宁的运河,被称为会通河。临清,又名清源,地处鲁西,大运河从其腹地穿行而过,马颊河、卫河水从左右交相呼应,是连结直隶、河南与山东三省的水陆中枢。不管是士大夫入朝述职或公办,还是京师派人去戍守三边,都要经过临清;明政府也曾在临清设立了重要的漕运机构——临清万户符。特殊的地理位置提高了临清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到了明、清时期,临清已成为江北的五大商阜之一,同时也是京杭运河航运的南北交通要塞。又因临清是个很大的码头,国家曾在这里建仓储粮,所以有“沙丘古渡”的称号。
临清,因为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四方货物在此集散。至明景泰年间时,临清便拥有的“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滃”的繁荣景象。
(专家、学者参观指导《古运回望图》进展)
明正德以后,临清的商业区由内城扩展到外城,城区达到了“延袤二十里,跨汶(即运河)、卫二水”的规模,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名城。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临清有布店73家,货店65家,纸店24家,辽东客店13家,典当铺一百多家,粮店百多家,瓷器店几十家。此外,还有众多的盐店、茶叶店、估衣店、首饰店、绒货店等等。于酒肆饭庄、旅馆客栈,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全城的角角落落。临清城内的各种商业店铺之多,非其他城镇所能比。
明代,临清的商业营销量最大的一是布绸,二是粮食。布绸多来自丝绸之乡江南。临清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棉布转贩市场。当时虽然北方也开始种棉花啦,但北方人好象不善于不乐于织布,他们更喜欢卖掉棉花买布,这就把北方巨大的布市场,拱手给了南方人。临清是大码头,南方的布绸多是在临清登陆,然后再经由各种方式,倒向各地。正如陈继儒在《陈眉公全集》的《布税议》中说,“临清的布绸,北走齐鲁之郊,仰给京师,达于九边,以清源为转毂”。大量的布绸贸易,使得临清得了“冠带诮履天下”的盛誉!临清的粮食,主要来自本地周围各县及河南和直隶地区。全城粮店有一百多家,最保守估计,年进销量也不下千石。
作为运河北部地区的商贸经济中心,临清的转贩贸易特别兴盛发达。作为南北大都会,临清荟萃四方货物,像江浙的茶叶,苏杭的布绸,无锡、广东的铁锅,江西的瓷器,陕西的皮货啦,辽东的毛皮、药材等,都是先通过陆运,然后转水运,最后源源不断地运到临清,再从这里贩往其他地区。因此,在临清市场上,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其中,安徽商人占多数,势力也最强盛;其次就是江浙一带和山西、陕西一带的商人。
(《古运回望图》采风创作组沿线采风)
发达的转贩贸易,进而带动了临清的客栈、馆邸店及搬运业的兴盛。据史料记载,明代后期,临清城内大小店房多百家几百家,主要供各地的客商居住和停泊商贸;以搬运为生的脚夫也有三四千人之多。繁盛的商贸业,也促进了临清关税额的增长。万历时期,临清钞关税额由原来的四万两,陡增至八万多两,为全国各大钞关税额之首,所以一向有“临清码头甲天下的”称谓。对于繁盛的临清商贸,诚如时人所描述的那样:万货鳞集,列肆如去,浓丽瑰琦,夺目薰心;诚繁华之地,贸易这所,天下之都会也。
历史上的临清能有过如此的繁华记忆,最该感恩的莫过于京杭大运河了,也需该感激的还有漕运——漕运主要赖于大运河,但自清代漕运终止后,大运河虽还在,但临清的繁盛,却如半老徐娘,青春难再!
临清的中部,原来是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形状很象翘起的鳌头!而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则象鳌的四只脚;广济桥呢,正好在石坝的后方,特象鳌的尾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这座石坝上耸起了匠一组建筑,被称为“鳌头矶”。
(《古运回望图》鳌头矶采风图片)
鳌头矶的主要建筑有:观音阁、吕祖堂、登瀛楼、鳌矶坊等。鳌头矶占地1200平方米,南面的楼叫望河楼,卷棚顶,前后槅扇,建在台基上;东边儿的楼叫观音阁,也建在台基上,基为砖砌,高5米,9米见方,下部辟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上面覆盖着筒瓦,四角飞挑,木槅落,与望河楼相应成趣,浑然融为一体。券门上方有“独占”两字,即是取“独占鳌头”的意思。西边的单层房屋,是吕祖堂,据说当年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在此修练过。观音阁的对面,有一牌房,上书“鳌矶凝秀”四个字,即所谓的鳌矶坊。牌枋的左右两侧有河廊,雕梁画柱,人们可坐在“美人靠”上休息或观景。
望河楼前,即是碧波荡荡漾的京杭大运河。春、夏、秋三季,运河水平静而开阔。遥想那漕运年代,定是有许多满载的漕船、装着各色特产的货船,还有挂着灯笼、丝竹不绝于耳的游船,或鱼贯而行,或鳞次栉比的泊于岸边。船上不断走下客商或游人,他们上岸之后,一些人进了市里,一些人则走进鳌头矶,或登上望河楼,或攀上观音阁,举目四望,切身感受着“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的意境。居高临下、独占鳌头的鸟瞰之地利,更是把“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的盛世繁荣景象尽收眼底。
有瞻帘外飞红日,俯瞰波高跃银鳞。
栋宇峥嵘先得月,栏干潇洒绝天尘。
明代王英的这首诗,也是对明代鳌头矶下千帆竞渡、一派生机盎然的绝好描述。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