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二十一):走进聊城、张秋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聊城、张秋。

《古运回望图》聊城段运河

聊城

聊城,位于鲁西平原,京杭大运河从城西流过。因为古城池的位置和形状很象凤凰,所以聊城也有凤凰城之称谓。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明朝时期,聊城叫东昌府。光岳楼,距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的距离相等,位于东昌府的正中心。楼高四层,底下有砖砌的基座。基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个券门洞,交相贯通,因此光岳楼是十字路口的交汇点,城中四面八方的人与车,都要从楼洞中穿行。楼的每个侧面,大券门洞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券门,是假门,不通行。四个大券门洞的上房,题有“文衡”“定武”“神光”“太平”等字。

明代,因为倭寇倡蹶,东昌府建光岳楼的主要目的仅是用于军事僚望。所以,平常楼洞中走的可能是平民百姓,但楼的基座顶部四个角应该有卫兵持械守望,旌旗寮绕。后来,和长城的主题变奏一样,由军事功能演变为景致功用——光岳楼渐渐变成了观光楼。在楼的四面,建起了四个曲折幽长的回廊,与雄伟劲拔的光岳楼相映成趣。大大小小的商铺、客栈、青楼等,争相座落于光岳楼的周围,各色旗幌迎风飘摇,迎送南来北往的客商。

聊城、即古时东昌府的外围,是一条深深的沟壕,为当初建城时挖土筑墙形成。后来濠沟里注入水,就变成了护城河,四面城门处各有一座吊桥,放下之后,可供人进出城。由于历史上黄河经常夺泗入海,发生水灾,水淹没了护城河,即便泄去,业已在城的四周聚成不小的水域,形成东昌湖。走在湖边,岸上垂柳依依;湖面上,则悠然荡着一些画舫,有人在船中拨弄丝竹,有人在船头嘻笑。另有一些小鱼船,孤寂地漂着,戴着草帽的渔民撒着船网……所以,历史上,聊城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

张秋

张秋,明代又称安平镇,地处临清、济宁之间的运河与大清河的交汇处。弘治年间,张秋就已经是一座商贸重镇了。嘉万时期,张秋镇的商贸经济达到鼎盛。康熙年间,镇中专业化商业街巷多达二三十条,如盐店街,行盐贾人所聚集的地方;清香市街,市场卖牛者列居之处;竹竿巷,各行杂货聚集之所;南京店街,江宁、凤阳、徽州等绸缎铺所在……镇内拥有二三十种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种商行。其中,交易最盛的屠宰、粮食、杂货与绸四行。钱镇有牙行二三十个,仅牙行经纪人即多达280人。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张秋镇,本是聊城地区东阿县的一个普通小镇,之所以历史上很有名,主要因为它是京杭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

黄河自东而来,由高到低,因此奔涌肆虐,所携泥沙沉淀,河床高,水位高,且惊涛骇浪,行船不易;相比于黄河,京杭大运河则平稳且舒缓,河床低,水位也浅,行船不难。可运河偏偏有一段要走黄河的水道。运河里的行船如何从较低的水位里驶进黄河较高的水位里?人们只好一方面靠闸坝来调节水位,另一方面就是卸去船上的物资,靠人拉、或靠牲畜拖着空船盘坝进入黄河,然后再把货物装船;而船在黄河里行了一段路后,又得再度卸空,盘坝进入运河,再装船,才能重新在运河河道里行驶。

画稿讨论

脚下的这道闸,是上闸;北面约五十米开外,另有一个闸,那是下闸。古运河的每道闸,都分为上下两闸,闸之间相距大约都是四、五十米。闸口宽、高约二丈二尺,靠两扇木门的开启闭合来控制船与水的通行。

上闸开启后,下闸紧闭,待水位升高后,船进入闸内;然后关闭前闸,后闸打开,待水拉与闸外平后,船出闸。闸口的两侧各有一个很深的暗槽,内有木杠,与木门相连;暗槽上方有铁制绞磨,底端有齿轮与门木杠相接,用木制或铁制棍棒推动绞磨,即可操控闸门的开与关。绞磨的推拉,可以人力,也可利用牲畜之力。闸门关闭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呈略小于180度的钝角,因为这样的角度可承受更大的水力冲击。

两闸之间,有的一侧是码头,可以装卸货物。在上下两闸的一侧,凿有月河。月河上有涵洞,开启时可流水,关闭时阻水,可以配合闸的开启来调节水位。而且不过闸的船,可以进入月河行驶。涵洞上方铺有木板或石板,可拆装,一座灵活的桥。

《古运回望图》创作期间专家莅临指导

闸的地基非常坚固,历史上,人们一般先用吊桩把一排排木桩砸入地下,一根挨一根,竖排成一个平面,然后在上面铺一层碎石,碎石再铺数层横的木桩,木桩上面才用砖或方石砌闸。

周店的这座闸,是民国时重建的,最早所建年代不详。眼前的上闸只剩残缺不全的石桥洞,旁边绞磨竖着的石棍还在,石槽还在。下闸在一户人家的猪圈旁边,只剩下几块石头。月河上的涵洞相对比较完整。在省里来人勘察古闸之前,这里能搬得动的石头,早已被村民抬回家当饭桌或造猪圈啦,所以古闸才残存如此败状。自省里来过人之后,村里人才晓得古闸算得上是国宝,才没有再去伤害它。我们衷心希望村里人,千万别再伤害古闸,为后世子孙,留下点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