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01《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济宁。
(《古运回望图》济宁段运河)
济宁,如今是山东的一个普通城市。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明清史上,济宁却有过不一般的辉煌。而它的辉煌历史,是和京杭大运河命脉相关的。
历史上的济宁,也叫任城,位于山东运河的南部,南面掌控着徐沛,北面接着汶泗,处在京杭大运河的咽喉位置。一如一个人,父母所给血肉之躯的基调,不一定左右一生的命运,却对生命的某一些阶段有很大影响。基调好的,可能某些时段会顺水顺舟,坐享其成;基调差的,可能会某些时段命途多舛,劳而无获。如果把京杭大运河比作一个母亲,把她怀抱中的每个城镇比作儿女,那么济宁,无疑是很得运河惠泽的——它就那么先天优势地处在大运河的中枢位置。明清时代,凡是在三吴一带作贸易的联樯大舶,北上途中,或南下途中,一般都停驻在济宁。明代中期时,济宁已成为一座赫赫有名的“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趋末者众”的商业性都会。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作为转运贸易的主要码头,济宁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货集散地。万历《兖州府志》中记载:“江南之材,从河入漕;山西之材,从沁东下,由济濮故渠入漕……”总之,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的商品货物,皆由济宁转输而来。鲁南及鲁西南地区盛产的煤炭、棉花、梨枣、毛皮、药材、粮食等,这些土特产的外流,也都是先运达济宁,然后再辐射式通过运河转输到江南地区。
万历年间的陈伯友曾在他的文中记述:“济宁当南北咽喉,子午要冲,我国四百万漕艘皆经其地。仕绅文舆舟如织,闽广吴越之商持资贸易者,又鳞萃而猥集。即负贩之夫,牙侩之侣,亦莫不希余润以充口实。冠盖之往来,担荷之拥挤,无隙晷也。”从中足可见济宁当时商贸之盛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之后,济宁的城区也在不断扩大,在城南靠近运河码头的一带,又形成了周围长达30多里的郭城商业区。商业区内,店铺林立,市肆栉比,一派生意兴隆的旺相。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中记载:“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江淮、吴楚之货,毕集其中。”这一代,渐渐取代旧城区,成为全城的商贸中心。
(《古运回望图》采风照片)
因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段,济宁不但因地利而顺其自然地成为中转贸易的重地;而且,也因为“天时”(比如元明清三代比任何一个朝代更看重京杭运河的漕运),济宁也顺其自然地受到朝廷的“行政”垂青:元明清三代,都曾把这段河道作为漕运重点,把济宁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列为朝务中的重中之重,先后不断地派高官重臣到济宁治运司运。
历史上,管理运河河道的机构,早期叫行督水监,明、清时期改称河道总督署,一般是二品官,有时是一品官。设在淮安的是漕运总督署,管辖整个运河的漕运事宜;设在济宁的则叫河道总督署,是管理整个河道的,列为中央直属机构。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鳞次栉比,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都将最高的水利衙门——河道总督署开设在济宁。三朝共计数百位河道总督,都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地呕心沥血,为600多年漕河畅通及漕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明朝晚期,济宁驻军竟达20多万,主要责任是坚防河盗。
(创作期间,专家、学者莅临指导)
元、明、清三代,都是建都北京,但因为北方的连年战乱及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南方,所以“百司庶计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南北纵贯的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纽带,顺天应时地成为维系三代王朝生命的干线。
济宁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段,它是举世闻名的孔孟之乡,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市域的东部,有三孔、四孟、七圣人;西部则有水浒英雄聚义的水泊梁山;中部是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面则有微山湖及汶、泗等水镶边儿。但这一带的运河,地势起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源严重不足,水位很不平衡,再加上与黄河交汇,黄河冲淤严重等情况,使得这段河道的开挖与运营十分艰难。济宁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地势之险要,古书里曾如此描述:“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闭则为锁钥,启则为通关。”所以三代统治者都把漕运重点放在济宁一段,因为此“天关”过不去,其它地方的漕运再顺又何用?所以三代统治者均将司运总司令部设置在济宁,实在算得上最佳的选择。
元代初年,开设督水监管理全国水政,运河列为管理的重点。元代的漕运,职业官司大体分为总部、差巡和分理三类。到了至元十三年(1276年),丞相伯颜伐宋时,一路寻访江南至大都的水道;而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则奉命到河北、山东等地查勘地势,经过4年6次的辛苦查勘之后,规划出一套新的治水方案,即:将隋唐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运河裁弯取直,改建为从大都至杭州、经由山东济宁的京杭大运河路线。绘图上奏朝廷,得到允准,随后实施了方案。至元十六年(1279年)时,都水丞张楷又建议从东面引汶泗河水进济宁运河、以保障漕运顺通。第二年,设立汶泗都漕运史,府衙在济宁。至元二十年时,又设立都漕运司,驻地还是济宁。
到了明代,驻济宁的司运管理机构,职业官司开始分为:总部、差巡、监司、分司、丞卒等五类。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