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1《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淮安。
(《古运回望图》淮安段运河)
过了盂城驿,运河的分叉处,即是高邮另一标志性建筑镇国寺所在的小岛。镇国寺的规模不大,但黄墙黛瓦,显得气宇轩昂。寺的正后方有一古塔,叫镇国寺塔,分为四面,纯砖结构,七层。因塔在运河西侧,所以也称为西塔;另外还有一座名为净土寺的砖塔,因在运河东岸而称为东塔,塔分八面,九层高。高邮湖与运河只一堤之隔。湖面异常开阔,波光浩淼。
明代以前,淮安至扬州段的运河多为湖道,漕船要在湖中行驶,曲折多汊,风急浪险,常常遭风浪淹没。早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宝应柏丛桂老人就建议,在汜光湖槐楼以南,界首之北,征丁夫5万余人,沿湖开直(也就是挖月河)40里地。撇开湖道不走,在月河里行船该建议被采纳实施后,得到了众多航者的称道。
该月河,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堙没,漕船重又沿着湖道行驶。该月河虽然只使用了70多年,却为后来河湖分隔,形成里运河,作了最早的尝试。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户部侍郎白昂,从山东到高邮视察运道。工部郎中吴群瑞向白昂提出建议:高邮州运道九十里,入新开湖,湖东直南北为进,舟行其下。自国初以来,障以桩木,固以碎石。其西北则与七里、张良、甓社、平阿诸湖道,萦回数百里。每至西风大作,波涛汹涌,舟与沿岸堤坝过去的桩石相撞,均沉没。前此董河事者,尝议修湖东凿复河,以避风涛,便往来,但没有施行。现在欲举运河便利,也要先照上面建议去做。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
白昂经过实地视察之后,采纳了吴群瑞的建议,从高邮北3里的杭家嘴至张家沟,开凿月河40多里。西面为老堤,中间为土堤,东边为石堤,两头建闸。自此以后,船从此地航行,变得平安无险,因此这段月河也被命名为“康济河”。
河湖分隔时,河道有时从民田中穿行,河堤与湖堤之间常有大片田地,称为圈子田,土地很肥沃。当时的康济河即是从农民的圈子田中凿渠的,年岁久了,河堤坏了,河水重新淹没了良田,重又变成湖。
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淮河涨水,洪泽湖至高家堰和宝应县黄浦、八浅湖堤等共15处决口,高邮的清水潭也决堤,整个里下河地区夷为一片平地,尸骨遍野。为此,万历四年,河道总督、漕运侍郎吴桂芳,又命人在圈子田中改挑康济月河,加固原来的老堤,砌以砖石,废掉东堤,改筑中堤为东堤,以便于纤夫牵挽行船过河。由吴桂芳倡导修建的这道石堤,延伸长度近4里地,石埂的平面呈大S开,曲率半径为120多米,每道石埂都由条石堆砌而成,外侧是光面,内侧是毛面。大的条石长、宽、高各是150、40、40厘米,石层高度从1米到4米不等,厚度是80公分上下。石埂的内侧,衬以砖柜,用城砖平砌而成。砖块的长、宽、高各是43、19、11厘米,砖柜高度接近4米,厚度不足1米,条石及砖块之间,都是用糯米和石灰粘合的。砖石的下边,又密密的木桩捆在一起顶托着。单根木桩的长度是1米8,直径有15公分。石埂的底面,标高是2米到2米半;顶部的标高是5到6米,两道石埂之间的宽度是15米,内砌砖柜,中间填土,两旁则是宽阔的弧形石堤。从此以后,船行在月河中,再度变得平安无事。这一段月河,即是里运河的中段。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在挑挖康济月河的同时,还在宝应建了宝应湖堤,自秤钩湾到宋家尖,临湖的堤长1900多丈,累石达10层。第二年,漕运侍郎吴桂芳又命主事和知府等人,带人增筑了山阳运堤,又高又厚,建板闸到黄浦,长达70余里,接通济闸。然后又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自此,宝应经高邮至淮安的里运河初步形成,这一段即是里运河的最北段。
在完成上述工程后不久,明朝廷又命官吏着手宝应和高邮间的月河——宏济河的修筑。宝应、高邮间的湖道为汜光湖湖道,水势异常险恶。汜光湖广120里,每遇大风西边吹来,即掀起滔天巨浪,船只触石粉或被翻沉水底。据史书记载,万历十年(1582)的一次巨风,因覆船而死亡的人竟达一千多!两年之后的又一次飓风,覆没粮船数十艘,漕粮损失共计七八千石!汜光湖道难行船,难于上青天!万历十二年十月,皇帝御笔一挥,下了一道圣旨:在石堤的东面,从宝应南门至新镇(也就是今天江苏宝应县汜水镇附近)开凿月河36里,筑堤9000多丈,子堤5000余丈,建月河南北2闸,建长沙沟、朱马湾、刘家堡3个减水闸。有人为此著书曰:月河凿成之后,狂飙退去,水波不兴,漕舻运舳,官舫商舶,扬帆而济,洒酒而庆,如坐天上,如行镜中……万历皇帝知道后很高兴,特赐名“宏济河”。该河的形成使里运河的关键难题得到了解决。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为分解宏济河南北石闸的水势,督漕侍郎陈荐又在两石闸的旁边,各开了两条月河:北月河长130丈,南月河长150丈,并在南北月河间建束水闸2座,还建了近湖西堤,在宝应九浅、七浅处,又兴建滚水坝2座,水流由此变得平稳。从此以后,扬州里运河中北段形成。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万历三十八年,又在高邮南面挑邵伯月河,长达18里,阔10余丈;在高邮的北面挑界首月河,长1889丈两月河各建有南北金门石闸两座。界首月河连接高邮和宝应月河,自此,扬州至淮安的多条河堤岸相连接,月河相通,里运河全线形成。
扬州里运河的形成,历尽艰辛,前后达两个世纪,这在京杭运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为从此以后,漕船和商船不再绕行湖道港汊,没了风涛之险,水路也更直便,行船人的安全有了保障,漕运的数量也得到了提高。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因为有了双重大堤的防护,再也没有溃决的忧患,而且得了灌溉之便,自此民可聊生,治河的苛捐杂税和劳役也比以往减轻不少,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往来客旅的增多,水患的减少,为宝应、高邮、汜水、界首、邵伯等沿河城镇的繁荣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