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1《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嘉兴。
(《古运回望图》嘉兴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沿苏州南行有一座宝带桥,即吴江桥,有50个桥洞,修建于明代。京杭大运河从老城的西南流入,沿从老城西然后东北流去。三塔即位于老城西南运河东西转弯的东北岸拐角处,东不远,即是一座古庙静岩寺。塔不高,只有七层,实心儿,不可攀。
虽然运河的漕运风险比海运小多了,但并不是说没有风险。因为运河纵贯南北,水路长,河道曲折,深浅不一,加上有时还有激流,因此漕运也有不少风险,其中嘉兴白龙江潭就是一例。运河边上的三塔,即立于古运河杭州塘的白龙潭畔。以前,这里河面很宽阔,水流在这里折弯,河水湍急,波涡浪漩,经常翻船。因此,人们即在这里建造了三尊宝塔,以镇风浪。塔镇风浪,显然是无端之说;但自塔建成之后,这里的翻船事故倒是少了许多,不是有神相助,而是旧时操舟的水手远远就可望见三塔,知道将近白龙潭,所以老早就开始慎重行驶,防患于未然,于是平安了许多。所以,三塔实际上起了航标的作用。
古时行船均须拉纤,为了防止纤绳损坏三塔,人们在塔旁竖起三根粗重纤石,船拐弯时,纤绳可勒在纤石上。年深日久,纤石被勒出一道道深痕。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并题字,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三塔的旁边,原来还有座茶禅寺,俗称三塔寺。始建年代略晚于三塔。初名龙渊寺,宋代时改名景德寺。据传,大诗人苏东坡曾到此汲水煮茶,所以寺中建有煮茶亭。清乾隆南巡时才赐名“茶禅寺”。一座煮茶亭,三座运河塔,想象当初的白龙潭,想象白龙潭里倾翻的漕船,渐渐托出了嘉兴的历史厚重感。
嘉兴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京杭大运河纵贯境内。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以前,远古文明的曙光在一个后来被称为马家浜的地方繁荣昌盛起来,嘉兴便成为浙江闻名的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一些有关嘉兴的历史被刻写在粗拙的石锛、石犁以及陶制的盆、釜、钵等陶器上。嘉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时嘉兴称榫李。孔子在《春秋》中,记下了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的吴越两国的榫李之战。榫李,原本一种水果,“伤心吴越战,未敢尽情尝”,宋嘉兴诗人张尧的此诗便因这场战争而赋予了榫李特殊的历史意义。
运河自南而北流经嘉兴,水自杭州来,从桐乡大麻入境,过崇福、石门抵达嘉兴市区,称杭州塘。至北丽桥分水墩分流,一脉水往北,过杉青闸、王江泾、大坝,然后向西北折经平望入江苏境内,称苏州塘;分水墩向东一脉水,称为秀水,以“天和景明,水呈五色,见者获庆”而得名。这是宋朝以来的嘉兴名水,秀城桥一段,旧有风箱汇、缸甏汇、芦席汇,市井喧嚣,人家尽枕河而居。其中崇福镇司马高桥,始建于明代,横跨京杭运河的故道。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杭州塘、苏州塘。中以分水墩为衔接的,都是古运河古道。隋朝至明清时期,崇福、石门、濮院、陡门、王江泾等,这些市集古镇都是凭古运河滋养而日趋繁盛,人文景观也由此而生,如崇福的文庙和文壁巽;同福的福严寺;石门垒的石弄;嘉兴陡门大桥;运河三塔和茶禅寺、落帆亭等。文庙的文壁巽塔,七层六面,有基座。落帆亭则是古运河上的枢纽,古代设有杉青闸,向北去往苏州、向南去往杭州的船,都由此过闸。且远远望见落帆亭,船都先把帆落下来。落帆亭的对面,有一文生修道院旧址,俗称天主堂,为西式建筑,坐南朝北,面向运河。
双魁巷,是明清时期的一条名街。两端有过街楼,下有砖砌券门,巷内共有楼房数十间,分列两侧,门户相对,格局一致,均系砖木结构。门楣上还有浮雕图案等,门是那种两门两吊窗的,窗棂为花格装饰,东侧房屋的门梁为圆木,有阴阳、凹凸之别。
(瑞)端平桥,乾隆下江南时,老爷子也不知是眼花了还是咋的,愣瞅着“瑞”字读为“端”,他是皇帝,真龙天子,金口玉言,字字珠玑,谁敢说他错呀?世人只得将错就错,把瑞平桥改为端平桥。桥西南面运河中有分水墩,是运河与秀水冲击而成,面积2850平米,洲上原有水天庵等古迹。
吴门城楼,分为两层。战国时,西施为复国,忍辱去姑苏,范蠡曾在此与她送别。此后,范蠡和越国百姓常到这座城楼上向北眺望,盼西施早日回国,所以,这座城楼也称为望吴楼。楼前有一口古井。楼的西面有块吴门碑,是嘉兴城望吴门的旧址。嘉兴古城又称罗城,建于唐,四周有通越门、澄海门、春波门和望吴门。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北丽桥,横跨古运河,宽28米,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年)。相传北宋时,建桥时适逢高丽贡使经过嘉兴,即命名为丽桥。后城西运河上又建西丽桥,丽桥遂改称为北丽桥。据清初《重建北丽桥记》中记载:桥处有坎宫,古有“坎宫北方水”之说,桥东为秀水,取秀丽之意,因此称北丽桥。又据辞书解释,“丽有成对之意,城西、北均有桥,故名。至于西丽桥在城西,五行之所谓“乾兑西方金”,《千字文》有“金生丽水”说法。过了北丽桥,即是中基路河廊,河廊又有南北之分。南廊,东起渡弄,西至建银桥,滨运河。河廊有的地方称廊棚、河房、骑楼等,楼上住人家,楼下是行人过道,沿河设摊儿卖东西。河廊濒临运河,多是富家住宅。北廊下,东起便民街,西接建银桥,临月河而建。
运河的南面有荷花堤,过去因有个很大的荷花池而得名,为宋元佑年间知州令狐挺所开辟,当时河面很宽阔,种植了大面积荷花。栅堰桥,位于运河支流新塍塘上,因为以前朝廷在河道口设置栅堰而得名。过去因为运河经过市境时水流湍急,就要建堰栅,一是为调节水利,二是为抵抗倭寇及外来者的侵犯。
韭溪是明清嘉禾八景之一,以“韭溪明月”得名。有诗曰:
万古清光胜迹留,月波楼在韭溪头。
白云散尽长天碧,摇曳江城铁笛秋。
西水门引运河之水入城,将韭溪、爽溪和倾脂河连在一起。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