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七):走进杭州(一)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杭州。

1.jpg

(《古运回望图》杭州段运河)

杭州是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又称钱塘、武林,位于富饶的杭嘉湖平原的南端,京杭大运河的南尾,东临钱塘江入海处,并与浙东运河相连。丰饶的物产,便利的水运,使杭州自隋唐以来就是著名工商城市。

元末明初,杭州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明初以后的恢复,到了嘉靖、万历时期,杭州城内“进屋鳞次,烟火万家”,“城内外列肆几十里”,已呈现出鼎盛景象。在杭州市场上,各种丝织品,各种金银制品、服饰鞋帽、锡铜器具、图书古董、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其中贸易量最大的是丝绸,其次是各种手工制品。杭州即为丝织生产中心城市,自然吸引各地商人来此从事丝绸贸易。即使“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杭州的丝绸除大量贩贸国内各大市场外,还通过海运商船“转贩往海澄贸易,遂搭船来往暹罗、吕宋等处发卖,获利颇厚”。另外,像布席、脂粉、折扇、漆器、金银锡箔等商品,也是贸易的大宗,销售市场远达海外的日本诸国。

2.jpg

(专家学者研讨《古运回望图》)

灵隐寺,也叫“云林禅寺”。之所以有这么个别称,其中有个小故事。乾隆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皇帝,就像一些“戏说”史剧里说他到处留情一样,他也是个到处留“墨”的皇帝。也有人这么戏说,如果把中国所有皇帝的手迹大拍卖的画,乾隆帝的作品一定是最廉价的!物以稀才能为贵嘛。而且留墨之时,或者是读人“墨”之时,豪情皇帝还常常“走眼”或“走手”,比如嘉兴有座瑞平桥,老乾愣是把“瑞”读成“端”,为了成全其面子,只好改“瑞”为“端”,好好的“瑞平桥”就更名为“端平桥”!而到了杭州灵隐寺,老乾在题写“灵隐寺”匾额时,又把“灵”的繁体“靈”错写成“云”的繁体“雲”,而且为了掩饰自己写了错白字,继续将错就错,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字,说是重给灵隐寺取个名儿!这皇帝老儿,聪明得真够滑头!

灵隐寺,是我国著名的佛祖十大圣地之首。位于西湖西北灵孢山麓。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建于东晋咸和初年。五代吴越国时,曾经两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1200多间,僧徒3000多人,盛极一时。后来屡经兴衰,毁建多次。现存寺院为19世纪重建。56年、70年、两次大修。

南下以来,见过的寺庙有许多,要说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且山峰最灵秀、香火最旺、游人最多的寺庙,非灵隐寺莫属!走近灵隐寺,走进云林禅寺,直观的感觉即是“深山藏古寺,寺院深几许”!寺院为倚山而建,所以从山门到天王殿、到大雄宝殿、再至藏经楼,地势层拔高。寺以山雄、山以寺灵,十足的一派人间仙境。别的建筑不说,单说大雄宝殿吧,该殿高达33.6米,正中端坐着金装的释迦牟尼像,高达9.1米。当然,还值得一提的是寺院西侧的罗汉殿,五百罗汉,造型各异、形神兼备、刀法细腻,灵秀生动,婉若真人!其木雕技艺之精湛,令人拍手叫绝。

3.jpg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有诗云:

浮屠绝顶互徘徊,轩槛凌风八面开。

山作去形浮海去,水如之字出云来。

此诗所描述的意境,即是言登杭州六和塔的感受。

六和塔,濒临钱塘江,背依月轮山,左右群山合抱,森木葱茏。13层的塔身伟岸挺拔,势干云天,气魄非凡。船行古运河上,六合塔也是视野所及的一角耸立风景,数百年里,默默地枕着钱塘江的涛声,聆听着运河上纤夫的号子声,虽几经战火,数历沧桑,却依然与天地悠悠。

六合塔,起初是座木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北宋初年的杭州,仍为吴越国首府,吴越国王钱弘俶六年内先后在西湖上接连建造起六和塔、雷锋塔和保俶塔三座大型佛塔。

六和塔的建造,最初是用来镇伏危害一方百姓钱塘江大潮的。据说,建塔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肆意流,而是乖乖地顺着江道平稳地流动,钱塘江潮从此被镇伏。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燹,几乎片瓦无存,塔院也被破坏殆尽。隆兴元年(1163年),新塔七层造成。那时的塔形态窈窕,秀拔高挑,外部不设封闭式檐廊,内外结合昆密,塔下层有回廊,以上每层设腰檐平座,周围环以栏杆,可凭栏远眺。

4.jpg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与六合塔一起重建的还有塔院。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塔院被朝廷命名为“慈恩开化教寺”,通称开化寺。因依六和塔而建,所以又称六和寺。元朝元统间(1333-1335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烽烟劫火中,寺与塔均遭破坏。明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记述了六和塔受损的状况,有“今光砖魏然,四围损败,中木焦痕尚存,惟内可盘旋而上也。”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莲池大师主持整修六和塔,重新修缮塔的顶层和塔刹。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