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3-01
《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八):走进杭州(二)
分享到: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杭州。

1.jpg

(《古运回望图》杭州段运河)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双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衰落,持续修了将近五十年。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杭州人朱智(字敏生)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以余财重修六和塔。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到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发出“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为塔前牌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学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层上各赏赐御书四字匾额,而且一至五层还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题额,第一层为“初地坚固”,前供地藏菩萨;后置明万历刻北极真武像;二层是“二谛俱融”,供东海龙王像;三层写“三明净域”,供弥陀、观音、势至像;四层书题“四天宝纲”,供鲁智深像,五层是“五云扶盖”,供观世音像;六层四字为“六鳌负戴”;七层为“七宝庄严”。

2.jpg

(专家学者研讨《古运回望图》)

宁波天童寺、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宁寺、扬州的高旻寺,被誉为禅宗四大禅林。除天童寺外,其余三大寺庙以及其他诸多寺庙,都坐落于古运河畔。宗教哲学与世欲需求的趋同,天上人间的接近与和谐,是宗教发展史上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悠悠运河的便利交通与物质繁戍,又大大便利了宗教的传播。纵观运河两岸的塔光寺影,正可谓:光彩射塔楼,丹碧浮云端。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而河两岸的塔影和钟声不仅给行吟诗人提供了灵感,对于南来北往的船夫来说,则是他们长途跋涉中的坐标和心灵深处永恒的希冀。

尽管六合塔及塔院如此美、如此内涵,但对于人困马乏的我们,实在提不起兴趣来!最后,有四人弃权于院外等候,我则和四位画家登上了六合塔,准备拍一些钱塘江与古运河的俯瞰照片或录像,但那天因为阴天,江上雾气特别大,四顾一片白茫茫,就连塔后背所依的月轮山麓,也似处在太虚幻境一般。远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运河入钱塘江的标志小白塔。

站在玉皇山山顶,不仅能看到钱塘江与运河,还能看到西湖。

弯弯的盘山路上,人随车行,满目的苍树翠竹,奇峰怪石,不得不羡慕天工巧夺,且对杭州如此厚爱,这些植株与秀石,在北方根本无处可见。

在半山腰的紫云洞处能俯看到八卦村,村子坐北朝南,村前村后都是八卦田,据说南宋皇帝曾在此耕种过。但不知为什么,这个村子里的人几乎全部姓诸葛。

3.jpg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以上所述众多运河城市的繁荣,莫不体现了大运河对城市工商业经济的促进及文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算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有史以来,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运河两岸地区应该说有“得河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农业文明的进程也一直遥遥领先。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随着农村的贫富分化,在明代的运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多种经营的大家业生产模式。因为一些大封建主或大地主拥有非常多的土地,在这么多的土地上,不可能只种一种农作物,然后再拿这种作物跟人家去换别的作物。不管是出于经济收益的考虑,还是出于自身用方便的考虑,都会选择多种经营。明中期之后,在山东东昌府地区,出现了“千亩之家,千树梨枣,牛数巨涨,马百蹄……”的农业大经营主。这种大经营主不仅从事粮食的生产,而且还从事棉花、果园、蔬圃、畜牧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但这种大经营主多是占地千亩的有势之家,经营方式带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色彩,并不足以说明运河北部地区综合农业经营形态的诞生。

4.jpg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正如人们常说:自古南方商人比北方人多,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商人天资,其实真正的综合农业经营形态的诞生也是在南方!一句话,因为土地紧巴,南方人会算计。在运河南部的江南,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势必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使得动植物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这种生产模式,才是真正生态农业经营的萌芽。

综合生产经营的模式,最初出现于明嘉靖年间的苏州常熟地区。这里的农民,一般是湖里养鱼,池上用木头架笼舍养家禽,家禽的粪沙漏到水里又可成为鱼食;池塘的周围高埂上种梅、桃等果树,池塘和高埂之间的污泽地则种上菱或芡等。如此见缝插针、立体生产的经营理念,即把能利用的土地和空间都充分利用了,因而取得“岁入视平壤三倍”,副业收入又“视田之入又三倍”的经济效益。这种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互利关系来促进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态意识的农业经营模式。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