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3-10您已经知道元代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的河口是在通州区张家湾村东、皇木厂村南,但是打开北京市行政区划地图,您又会发现标着“通惠河”的那条河的河口却在通州旧城东北角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的,元代通惠河口确实在今张家湾,河口上游至今还存在着约一千余米的故道,不过不称原名了,而称作玉带河。大约在元代后期,帝王宗室间争权夺位,朝内一片混乱,通惠河失于治理,河淤闸废,不能行舟了。水蓝
《漕运史话》古时漕运码头盛景
因此在元惠宗登基称帝稍现稳定的时候,为了即时将运到张家湾的各种粮物转运到大都,不得不在至正二年 (1342年) 调集民夫十万开凿金口新河,利用萧太后运粮河中游段,再自今通州区台湖镇董村北开到该镇新河村东入漷河 (今凉水河),到张家湾会大运河。元末明初,征战不已,加上首都建在南京,运河不修,使元朝修挖的坝河、通惠河、金口新河全都废弃,从南方沿大运河运来的粮物只能在张家湾卸船上岸,再用大车或其他运输工具陆路运到通州或北平。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日渐荒废,通州至京师粮米皆由陆运。陆运不仅运费高昂,而且容易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不能及时到达京城。通仓储漕粮,若有敌兵越关,轻骑兵几日便可到达控制粮仓,则京师危险。
鉴于由通州至北京陆路运输存在诸多问题,明初以来一直有朝臣奏议重启通惠河,提升运粮效率。明嘉靖六年(1527),为节约运费,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多次上奏恢复通惠河的漕运。他认为,如果重修闸坝,使运河通漕,兴国家自然之利,这是一举两得啊!
嘉靖皇帝采纳了吴仲的建议。在吴仲的主持下,重修通惠河工程于嘉靖七年(1528)二月四日开工,五月二十二日告竣。历时三个多月。重修后的通惠河在通州境内没有沿用元代的河道,而是利用了金代闸河故道,至通州城北汇入北运河。自此,通惠河河口由张家湾移到通州城的东北。新开通的通惠河不仅便于为京城供应物资,保障都城安定,也促进通州城的进一步繁荣,尤其是通州粮仓的安全得到保障,储粮也进一步增加。为避免成化年间没有修通多久就废弃的状况再次出现,吴仲还提出确保通惠河持续通畅的管理办法:时修浚通运道,专委任责成效,增吏夫以专送,改闸座防水患,设驳船便运粮。
吴仲重修通惠河,使漕粮转运京城更加方便快捷。尽管吴仲还在世,但通州百姓为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建了生祠——通惠祠。此后,吴仲被奉为通惠河河神。每年三月初三,通州百姓举行隆重的开漕节祭祀河神。尽管在史书记载中,关于吴仲的生平不多,仅知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江苏武进县人,字亚夫,号剑泉,正德十二年进士,授江山县令。嘉靖九年出任浙江省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知府。但吴仲编纂的《通惠河志》却是记述通惠河治理情况的一部重要志书,呈送嘉靖帝后,他派人送史馆收藏,并颁布发行。
据《通州志》记载,明朝时由于漕船太多,航程远近不同,为规范漕运秩序,规定了各帮漕船到达通州的日期。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左右,来自山东、河南的头帮漕船陆续抵达通州。这些漕船在通州仅可逗留十日,到期必须及时返航,漕运秩序井井有条。因此,每年三月初一左右,头帮漕船抵达通州时,通州主管漕运官员都要在石坝和土坝这两个漕运码头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坝”仪式,以示庆贺,民间俗称“开漕节”。
据《明史·河渠志》载:“大通桥至通州石坝,……自此漕艘直达京师。……人思仲德,建祠以祀之。”现如今,每年的三月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大运河“开漕节”仍在继续,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南区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东岸也可以看到吴仲的雕塑。一场兼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的运河文化盛宴,通过活动,弘扬大运河传统文化,增进各界对大运河的了解和认识,也推动大运河文旅商体产业融合发展。
《漂来的北京》
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