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23-10您知道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沿途两岸有多少码头,无人进行过统计,当然也无从知道。但是大运河北端的通州有多少码头,就不是未知数了,您知道共有多少处吗?
有人将“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定在北京城,把通惠河也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这就不符合历史实际了。如果说隋朝形成的大运河,她的北端确实在今北京西城区南部偏东部位,但那时候那个城市称涿郡,唐代称幽州,还曾叫过范阳,都不是首都,不能称作“京”,到了提高到首都地位可以称“京”的时候,而永济渠早已淤塞不通漕运了。金、元、明时期,首都称中都、大都、北京,但那个时期的大运河北头就到通州或张家湾,漕船及其他各种船只沿大运河也只能到达这里,然后或者驳运,或者陆运,而驳运所行的河道虽然也称得上是运河,但不是大运河,不过是普通运河而已,是支运河,不能把通惠河算在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明清以前通州大运河码头分布示意图
明清两朝开始正式定都北京,由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不得不依靠漕运来维持国家的统治。漕运,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大运河北端的漕运和客货码头,各省漕粮运到通州,在通州东门外的运河上形成了“万舟骈集”的景象,但是漕运的艰辛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关键环节——交仓。其中,正兑漕粮在京粮转运码头——石坝卸粮、验米,所运漕粮米色、干湿等情况符合标准后,装船沿通惠河运到京仓收储。改兑漕粮在通粮转运码头——土坝卸粮、验粮,从土坝上岸,运送到通州各仓。漕粮交付京通各仓后,漕运即告一段落,此后漕粮的管理都由各仓负责了。
通州城池图中的土坝、石坝和黄亭子示意图-清光绪九年《通州志》
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是漕运专用码头,每年南来漕粮在此转运起卸。为了确保漕粮收验与入仓,避免民船、商船与漕船占用码头,朝廷在两坝之南另辟有民用码头,并在漕运码头和民用码头之间建立黄亭一座以界分码头功能,亭内立碑通告:凡民间客货船只,一律不许越过黄亭北上。
而皇家码头和漕运专用码头是分开的。皇家码头叫“黄船坞”,这个“黄”字用作“美好”的意思,这里指的是漂亮船只的码头。明朝时期,皇宫中日常所需的茶叶、瓷器、丝绸、药材等从南方购置的物品,都是由专人驾驶装饰龙凤纹饰的船只从此上岸或出发,“风采龙纹状图画”的古代诗句描述了宫廷船只的华丽程度,“水殿高寒晃晚辉”的景象显示了宫廷船只的高大。清朝时,宫廷购物船只码头移至天津,黄船坞码头弃用。
在运河浅滩的狭窄主航道处,即今东关大桥西端以南不远处,设有潞河驿码头。潞河驿是大运河上第一座驿站码头,与北京地区众多陆驿不一样,此驿是水陆兼用驿站,中外使节往来于运河的时候,这里是来京最后一驿,也是出京最先一驿,朝中礼部官员必须到此接送外国使节。由于使节毕竟来往有时,而且人数不多,因此将水驿码头设在此处。潞河驿码头原在通州区赵登禹大街5号院东侧约50米处,南侧岸边驿亭是六角攒尖黄琉璃筒瓦带宝顶,颇具皇家气派,可惜其建构已遭破坏,所遗部分汉白玉构件被收藏在三庙一塔内,当年的辉煌也只能从文物志上了解考证。潞河驿后被并到和合驿。
到此,您了解通州码头的数量和他们的分工了吗?当然,在沿运河的张家湾、漷县、西集等三镇内还有不少运河码头,但都不在大运河北端,就不一一赘述了。
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
据悉,为保护张家湾遗址,通州区去年完成了古城墙和通运桥的整体修复工程,对桥石、城墙进行了加固。此次,通州区将进一步对张家湾遗址及通运桥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做好修缮后相关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文物安全。未来,该区还将根据考古勘探成果,在张家湾古城区域建设遗址公园。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