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23-12“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这是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录的在通州城东过大运河时看到的情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为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不少国家纷纷派遣使团来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而朝鲜作为是中国近邻,一衣带水,唇齿相依,自然一如既往,组织一个祝寿团,以朴趾源的堂兄锦城尉朴明源为正使、郑元始为副使、赵鼎镇为书状官的使节团出使中国,43岁的朴趾源作为“子弟军官”随行。朴趾源随团跨过鸭绿江,穿过山海关,越过大运河,沿途写了很多日记。
《热河日记》朴趾源撰
他在《热河日记》中对通州部分的描述写道:“八月初一日,朝晴,极热,午后乍雨乍止。夜,大雷雨。晓发燕郊堡。与卞、郑诸人先行。行未数里,已平明。忽闻震雷轰天,潞河舟中万炮声云,朝露澹荡,遥看樯头簇立如荼,柳树多挂浮槎草根。一旬前,京师大雨,潞河涨溢,坏民庐舍万户,人畜漂溺不计其数。今于马上以烟竹伸臂仰揣,柳上水痕距平地,可为数丈。至河边,河广且清,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巨舶万艘皆画龙。湖北转运使昨日领到湖北粟三百万斛。试登一舟,略玩其制度。船皆长十余丈,以铁钉装造。船上铺板,建层屋,谷物直泻于舱艎中。屋皆饰以雕栏画栋,纹窗绣户,制如陆宅。下库上楼,牌额联柱,帏帟[16]书画,渺若仙居。屋上建双樯,帆则以细藤箪联幅。浑船以铅粉和油厚涂,上加黄漆,所以点水不渗,上雨亦无所忧也。船旗大书“浙江”“山东”等号,沿河百里之间,密若竹林。南通直沽海,自天津卫会于张家湾,天下船运之物,皆凑于通州。不见潞河舟楫之盛,则不识帝都之壮也。”朴趾源所描绘的,就是漕船大概的样子。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城篇鉴赏
《古运回望图》全卷长210米,高0.83米,是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以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加以现代水墨运用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长卷作品。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通州漕运重地——石坝和土坝码头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是一家集文化、教育、房地产、金融、网络、大健康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自1997年成立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怀,在董事长谷建华的带领下,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秉承着“纳百川之势,兴文化伟业”的企业理念,凭借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意识,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完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工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先后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抗美援朝五十周年时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三次大型书画展。继而,历时三年组织创作了反映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历时五年,组织创作了反映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民风民俗的210米国画长卷《古运回望图》;历时一年,聘请资深书法家书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报告》130米书法长卷,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力求将战略理念、组织管理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推动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通州虽然是大运河的北端,但却不是各种船运物资的终点站,而是无与伦比的中转站,从通州向北京城、向京畿重地、向华北,甚至是乌兰巴托和莫斯科都有运送。清代道光进士李焕文也在其《长桥映月》诗中也有写“万斛舟停芦荡雪,百商车碾桂轮烟。”彼时剥运的粮船很多,因为需要排队过桥,就需要把停泊在桥东侧的一大片苇塘处,秋天十分,芦苇的芦花都白了,风一刮就像飘荡的雪,河面千帆竞发,运粮船只川流不息,夜间灯火通明,十分震撼。
通州与北京之间陆路运输还有一种车辆,那就是手推独轮挎子车,车上和两侧都能装载货物,两手扶把,车把两端拴着的一条带子挎在肩上,免得两臂驾车过累。这种人力手推车到底有多少呢?这还得请出来那个朝鲜学者告诉您。如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中说:“下船登岸,车马塞路不可行。既入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塞无回旋处。遂下马,入一铺中,其瑰丽繁复,亦非盛京、山海关之比矣。艰穿条路,寸寸前进。市门匾曰万艘云集,大街上建二檐高楼,题曰声闻九天。城外有三所仓廒,制如城郭。”想想当时独轮车数万辆,这与通州城东大运河上可敌长城的舟楫不是彼此呼应而又相得益彰吗?
《漂来的北京》
本书讲述的是北京通州的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往那些宏论滔滔,从广义上、全局上探讨运河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这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汇集60个知识性、趣味性浓厚的史料、典故,围绕北京漕运和漕运对北京的历史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京杭大运河北段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作者一个鲜明的观点:北京是借助于运河并通过通州这个重要码头“漂”来的。语言轻松,章节短小,尤其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闲暇时阅读。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北通北京,南抵杭州,横贯准河、黄河,全长1794公里,漕运历时1200多年,为中国东部平原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丰厚宏阔,堪称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绿色飘带。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关部门又紧锣密鼓地筹备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力争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全国上下关注运河申遗,运河文化研究大势所趋。值此之际,《漂来的北京》一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两位作者周庆良与谷建华,生于通州燃灯塔影下,长在悠悠运河之北岸,自幼耳濡目染,饱受运河文化的陶治,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周庆良供职于通州区文物界,投身运河文化研究多年矣,著书立说,言必通州,金石书画,无不情系运河。谷建华,自主创业,业绩卓著,却始终钟情于运河文化,倾其所能,兴办文博,开发民俗,创作风情长卷,弘扬、光大运河文化。正是这样二位运河之子,孜孜以求,忠诚于运河文化事业,继《图说老北京——京门九衢》和《图说大运河——古运回望》之后,再一次联名创作了这本《漂来的北京》。
|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鸡鸣驿邮驿文化主题邮局•邮票展览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央广网运河频道原总监。